對社會輿論及民眾意識的影響
“在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代,期刊往往成為輿論的先導,成為引導、鼓舞人們進行階級鬥爭、民族解放的鼓手與號角,進而成為摧毀舊世界, 建立和鞏固新政權的重要的輿論工具。”中國的全民族抗戰讓學界、新聞界更加自覺地利用期刊、圖書等輿論工具來介紹、分析日本,向民眾展示研究成果、鼓舞抗戰士氣。這一時期的日本研究雜誌針對性強,價格便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普及性,使得日本研究“從少數人寫少數人看,變成為大家寫大家看”,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研究的普及和深入。例如,上文提到的《日本評論三日刊》于1932年改名為《日本評論》月刊後,堅持“明瞭敵情,鼓勵抗戰”的辦刊方向,雖然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因戰事波及一度停刊,但仍于1940年2月在重慶復刊,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到1945年元月為止,幾經波折, 一共出版18卷115期。由於撰稿人大部分是留日學生,所以《日本評論》能夠及時、準確地報道日本國內的資訊。這種同步性對於國民政府和國民及時準確地了解日本,對抗戰形勢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民國期刊中對日本軍部的認知,是中國對日輿論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期刊為重要輿論陣地的學者們掀起的日本研究熱潮,特別是對以軍部為代表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多角度分析和對其侵略本性的深刻揭露,代表著抵抗日本侵略、救亡圖存的輿論正義,有力地促進了堅決抗戰到底的主流輿論的形成。這種抗日主流輿論也成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的監督力量,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不僅如此,學者們的日本研究熱潮所引導的抗日主流輿論的形成,深深地影響和引導著國民的情緒和思想意識。學者們借助圖書、報刊等輿論工具揭露日本軍部法西斯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國恥國難,激發起民眾的抗日熱情和愛國情懷,並通過振奮民族精神的宣傳,讓民眾真正認識到只有奮起反抗侵略,才能爭得生存,拯救國難,維護國家獨立。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眾意識的真正覺醒。
結語
在全民族抗戰大潮中,學界、新聞界自覺通過期刊等輿論陣地積極宣傳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鼓舞中華民族的抗戰士氣。中國學界的日本研究熱潮,尤其是學者們對日本軍部的深刻認知、基於科學分析的軍部必自取滅亡的前景預判,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為中國的對日輿論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及民眾意識産生了重要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眾意識的真正覺醒。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侵華戰爭決策機制與過程研究” (18BSS034)的中期成果之一。
劉樹良: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師艷榮: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