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一帶一路”衝擊了貿易保護主義,對於東道國政府與市場關係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為各國重新調適政策與市場邊界,進行社會改革提供了機遇。“一帶一路”創造了大量勞工藍領階層的需求方市場,這將有力重塑藍領勞工的地位,提高一國就業率。“一帶一路”在社會價值上致力於消除貧困縮 小貧富差距,開發民生基礎設施幫扶最弱勢群體,為東道國的持久發展築造經濟基礎,建立可持續的交通系統,建立高品質和復原能力強的基礎設施, 建設區域和跨境基礎設施、開展能源基礎設施。中國政府以及企業在實踐中越發以企業價值和社會責任為導向,注重東道國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性,注重和東道國一道預防風險,關注民生,防止項目本身引起或者加劇東道國的不穩定。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 程》,這是對旨在消除極端貧窮和饑餓為核心價值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該計劃在2015年階段性終結)的延續。僅2016年,中國對參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  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在建或者已經完工的工程比如中國和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卡洛特水電站”,“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印尼雅萬高鐵”,建設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寮國鐵路全線開工,孟加拉國“希拉甘傑電站二期項目”等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倡議和實踐在實質上為發展中國家民生基礎的夯實做出卓越的貢獻,一系列的項目服務民生,聚焦民生,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地。

“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

現有的全球化理論滯後實踐中缺乏共識,未能反映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深刻調整與變革未能體現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全球競爭格局的新變化。新型全球化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國力的競爭,更是概念的創新能力乃至人心認同的競爭。“一帶一路”是中國發展經驗走向全球,並適應了弱全球化的新週期,是中國在全球化中發展紅利的再分配,也是中國經濟外交、公共外交走出去,提升制度話語權,補充國際性公共産品供給不足,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塑造黏性實力,重塑中國全球價值鏈外交,推動全球合作的新實踐。

以民為本是中國的政治哲學和文化的核心。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帶一路”倡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力圖構建全球治理的新常態,發揮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所帶來的紐帶作用,使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有了新機遇從全球投資的荒漠轉變為投資“綠地”,使全球化回歸到權力政治長期所忽略民生福利領域。“一帶一路”的民生指向突破了傳統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雙軌框架,推動全球治理走向關注人,發展人, 造福人,這是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中國智慧和方案的體現。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國際關係學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