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國家的民生改善和國家發展
“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各國重視民生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基建長期赤字其資金投入普遍低於世界標準,基建是經濟發展、社會效益生成的基礎。美國學者James Bond認為基建反映了一國GDP水準,和貧窮、發展有著緊密關聯,一國電信基建,能源基建,交通基建發達的地方其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明顯更低。
“一帶一路”倡議賦予各國政府重新審視本國基礎設施建設,重塑發展動力的機遇,解決國家發展瓶頸,建設好基礎設施是各國發展面臨的共同任務,這同西方援助那種“戰略考量,培養利用”的現實主義邏輯不同,中國是國家發展成功的典範,中國累積了豐富的建設經驗,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産業鏈,商業鏈條輻射能力強,商業模式複製能力成熟,加上龐大的外匯儲備,巨量的國內儲蓄量使得中國有能力提供區域公共物品。
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一國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礎建設具有建設週期長投資量大風險高但是其衍生性能夠持續地為一國帶來稅收,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相當程度上是一國或地方的“民生工 程”、“脫貧工程”,“標桿工程,”承載著一國復興和發展的夢想,關係到當地民眾的民生福祉。基礎設施建設的回歸將推動各國政府注重本國的發展基礎,夯實民生基礎。中國政府倡導企業家樹立新型“義利觀”, 在可能的範圍內更多的承擔企業責任,開展公司外交和公共外交。“一帶一路”帶來各國在教育、衛生、通訊、旅遊、醫療、金融等全方面的合作。比如在教育領域,2015年中國發起組建金磚國家大學聯盟,在人才交流,提升各國智力競爭力上開啟新的合作模式。“一帶一路”項目覆蓋全面,提升東道國就業,勞動者素質,整體工資水準並實質性地推動一國的民生事業發展。
“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加強國家治理和發展能力建設提供契機
國際問題學者Ash Amin指出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乎個體的生存,還關係到社區福祉、民眾團結以及認同,是一國弱勢群體要求和城市居民同權的推動性力量以及政治媒介。“一帶一路”面對複雜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地緣, 為了保障安全以及避免政治風險,中國在投資中越發注重自身資産與資本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性並在國內形成投資安全優先的共識。營造對華有利的投資環境業已成為中國和東道國談判的主要內容。東道國需要配合加強國家治理和發展能力建設,加強對電力等基礎部門投入,改革投資政策、財政政策, 發揮地區潛能,提高公共服務,保護貧弱群體,打擊腐敗等。
作為“一帶一路”成果櫥窗的巴基斯坦,為保障中國工程和建設者的安全,為此調整國家安保力量,進行全國性的反恐,打擊犯罪,改革稅收和金融體制,調整政府行政職能等,這在客觀上為國家治理和發展建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