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民心之橋

這是來自尼日利亞的學生在華為未來種子項目實驗室學習ICT(資訊與通信技術)技術(2016年4月21日攝)。2008年起,未來種子項目使6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余名學生從中受益,已有170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大學生來到華為總部參觀和學習。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2016年4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2013年9月,習近平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成為“五通”中的重要一環。

李紹先向記者解釋,“民心相通”就是要加強民間往來,包括文化、教育的交流,空間廣泛。文化相通,奠定了中國和沿線國家友好往來的社會基礎,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但大有作為。

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阿盟總部,在演講中面向阿拉伯世界宣佈成立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以促進中阿雙方在治國理政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交流。

在韓保江看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把沿線國家的人文聯繫起來,讓世界加深了解,增進理解。把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治國理政”新思想和新發展模式,通過“一帶一路”的發展讓國際社會有所了解,對於我們營造好的國際環境,真正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和前提。

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正爆髮式增長

“人們熟知的胖大海,原産地是越南。”中醫藥一直是古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重要內容。在‘一帶一路’推動下,古老的中醫藥將以嶄新形象走向世界。如北京的同仁堂,已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130多家終端門店。

2017年1月,我國發佈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推出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也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不斷落地開花。據李紹先介紹,目前在絲路沿線國家中,已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學院,近一半在華留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要是五年前在土耳其找一個懂中文的人太難了。但是在現在的北京,輕而易舉就能找到中文説得非常好的阿拉伯中東國家的人。”李紹先表示,可以看出,世界對中國文化、中文的需求,正在爆髮式地增長。(央廣網記者:高藝寧劉一荻)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