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日兩國比鄰而居,雙邊關係既重要又複雜、敏感,歷史、領土與安全等三大問題尤為突出。近兩三年來,由於日本政府調整外交政策,在歷史問題上採取克制姿態,中國公眾的態度有所緩和。與此同時,對領土爭端和安全保障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對日本的警戒意識有所上升。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眾對於日本在地區安全方面的影響力愈發具有明確的認知。當前,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地區正處於安全體制的深刻調整時期,如何以建設性方式妥善管控兩國存在的分歧和問題,以開放性思維建設共同、綜合、合作與可持續的地區和平與安全,成為今後兩國關係中必須認真思考和有所行動的課題。

歷史問題對中日關係的深層心理影響依然突出。在對日本不好印象的原因選擇上,居於首位的是“日本對侵略中國的歷史沒有真誠地道歉和反省”,比率為54.7%。對於歷史問題的現狀,46.8%的中國公眾認為“歷史問題沒有解決,是中日關係決定性的大問題”,較2017年下降9.5個百分點;認為“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仍舊是個大問題”的為43.3%,較2017年上升12.4個百分點。

在歷史問題與中日關係的相關性上,43.5%的中國公眾認為“歷史問題不解決,中日關係就無法發展”,較2017年下降7.5個百分點;認為“隨著中日關係的發展,歷史問題會慢慢得以解決”的為43.9%,較2017年上升10.8個百分點。

關於“中日間需要解決的歷史問題”,中國公眾首選“日本對侵略戰爭的認識”(62.2%),其次是“日本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52.2%),再次為“戰爭賠償、慰安婦及強徵勞工問題”(44.3%),“歷史教科書問題”(40.9%)。

近十年來,以釣魚島問題為代表的領土爭端持續被認為是阻礙中日關係的最主要問題,2018年比率為55.3%。釣魚島問題也是中國民眾對日本持負面看法的第二大原因(50.5%),僅次於歷史問題。

與此同時,圍繞領土爭端,中國公眾對未來因此發生軍事衝突的憂慮有所增加,選擇“未來會發生”的比率為44.2%,較2017年增加了6.9個百分點。

對於領土爭端的解決辦法,“為守衛領土,應該加強中方的實際控制”的認同度最高,為61.7%,較2017年下降5.8個百分點,其次是“通過外交談判,讓日本承認存在領土爭端”(57.9%),再次是“兩國應儘早通過協商爭取和平解決”(47.8%)。認為“訴諸國際法庭,依據國際法裁決”的比率較2017年明顯下降(7.5%),較2017年下降了16.9個百分點。

2018年6月,中日兩國啟動避免偶發性軍事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對於這一機制的有效性,中國公眾選擇“充分”的為50%,選擇“不充分”的為26%,選擇“不知道”的為23.5%。

過去一年,中國公眾對外部軍事威脅的危機感、對日本軍事威脅的危機感均有所增加。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公眾認為“存在對中國構成軍事威脅的國家或地區”的比率為68.7%,較2017年增加9.6個百分點。在被問及具體國家或地區時,日本繼續居首(79.4%),較2017年增加11.8個百分點,其次是美國,比率為67.7%,與2017年持平。

在感覺日本構成軍事威脅的理由中,中國公眾首選“日本與美國聯手在軍事上圍堵中國”,比率為70.1%,較2017年下降9.4個百分點;第二位是“日本曾發動過侵略戰爭,至今仍存在否認和試圖掩蓋歷史事實,淡化反省和道歉的傾向”(64.6%),較2017年上升10個百分點;第三位是“日本長期侵佔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並在該領土爭端中否認存在爭議”,比率為54%,與2017年持平。

過去一年,朝鮮半島局勢諸多變化。關於“朝鮮無核化”問題,49.2%的中國公眾肯定外交努力的作用;另有36.6%的受訪者認為外交手段雖然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是尚不夠充分;只有5.7%的受訪者認為外交努力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朝鮮半島無核化”是中國公眾最為期待的中日合作事務(40.4%),對中日合作“構建朝鮮半島和平與朝鮮的經濟發展”的期待也抱有一定的期待(26.2%)

關於打造東北亞國家新型地區安全合作架構的問題,59.7%的中國公眾認為“需要東北亞安全保障常設平臺”,較2017年增加了上升了11.4個百分點。在參加國家的選擇上,首位為中國(90.7%);日本位居第二(69.2%),較2017年增加14.7個百分點;美國位居第三(65.4%),較2017年增加17個百分點;俄羅斯位居第四(55.4%),與2017年持平。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