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509

種蛙基地

IMG_6906

餐飲門店

85後重慶小夥創新養蛙技術 生態特色種養業闖出致富新路

稻田蛙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的動物,每到夏季,農村的溝邊路邊經常可見。稻田蛙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但是人工養殖稻田蛙的馴化技術又很難,因而養的人不多。

重慶85後小夥張孝君看準市場上稻田蛙少,需求量大這個商機,投身養蛙行業8年,創新了一種新型高效的稻蛙生態高效種養的新技術。將水稻種植和稻田蛙人工養殖混種混養,充分發揮稻田蛙的生態作用,向市場即提供生態稻田蛙、也提供綠色稻米,一箭雙雕。

生態鏈裏出生産,對於農事也是一樣,懂得生態種植才能科技致富。張孝君不僅打開了市場,實現了自己的創富夢想,還切實帶動返鄉農名工增收創富。“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古人描寫豐收年景的千古名句,將在張孝君規劃建設的2000畝稻-蛙生態高效特色種養示範基地內再次得到實現。

綠色養蛙 創新蛙稻共生新模式

初秋,夕陽西下,陽光打在漸黃的稻穀上,甚是壯觀;微風吹過,稻香撲鼻。

張孝君和技術人員嫺熟地將蛙食撒在稻田的土壟上。田間只聽到稻田蛙進食的“呱啦呱啦”聲此起彼伏,大約一刻鐘後,飽餐一頓的稻田蛙紛紛返回稻田,轉身回到池塘張 “消食”了。

1986年出生的重慶小夥張孝君是個很有膽識的人,他打過零工、學過挖掘機,彼時剛滿24歲的他對稻田蛙“一見鍾情”,返鄉搞特色養殖,經歷洪水阻撓、天敵侵襲,一路走來,起初對養殖一竅不通的他,逐漸成為了業內的“養蛙專家”。

稻田蛙俗稱“害蟲天敵”、“莊稼衛士”,它能捕捉農作物中的飛蛾等有害昆蟲多達30多種,是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在傳統稻田種植體系中,人們通過濫捕自然生長的稻田稻田蛙讓蛙肉進入餐桌,這導致稻田生態系統中稻田蛙數量急劇減少,造成稻田害蟲數量增加,農民為了防治病蟲害濫用濫施農藥,進一步削減了稻田系統內自然生長的稻田蛙數量,對稻田系統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野生稻田蛙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和良好的農田環境,國家及很多的地方都出臺了保護野生稻田蛙的法律、法規及規定,並制定了對非法獵捕野生稻田蛙的處罰條款,增加了禁止非法捕殺、買賣野生稻田蛙條款。

因此,進行稻田蛙人工養殖是解決人們餐桌上的需求和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的必由之路。人工飼養稻田蛙,即滿足市場對蛙類的需求,改善人們的生活,又能增加自然資源,促進生態平衡。

談起稻-蛙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戴眼鏡,斯斯文文的張孝君立馬變了一個人,滔滔不絕。

據他介紹,稻-蛙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是種植業與水産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産模式,能實現水稻種植和稻田蛙養殖的組合開發利用,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在稻田蛙養殖上,利用稻田水稻遮陰、水層淺,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棲息場所,盡可能還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環境,保持稻田蛙原有體表自然色彩、色澤以及口味。

在稻田種植中,稻田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蟲能手,且稻田蛙的排泄物還是水稻很好的肥料,這樣養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農藥,避免農田土壤板結,通過稻田蛙的生命活動,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這樣種植出來的水稻是無公害的,形成一種小的生態鏈,稻田蛙也是綠色環保的,銷售也不用愁。”張孝君笑呵呵地説,這種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糧食生産的單一方式,創新利用了稻田生態空間,效益自然成倍增長。

據悉,按照這種模式,他所在的重慶市稻田蛙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現有稻田蛙人工養殖基地330畝,其中位於巴南區石龍鎮境內的種蛙基地30畝,年産蛙苗4000萬尾,位於大足區寶興鎮的商品蛙基地300畝,年産商品蛙300余噸,並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稻-蛙種養殖近2000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