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産更高産是永恒主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糧食産量連年增長,2015年喜獲“十二連增”。尤其是近3年來糧食生産高位爬坡,更是難能可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亮點之一。

也許當年的吃飯問題對如今的中國老百姓來説已經走遠,但是否糧食連年增産,就意味著國家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了呢?

“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曾幾何時,中國人有過憑“票”吃飯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紙,直接關係人最基本的權利——吃飯;“吃飽飯”曾經是困擾我們的一件難事。

“追求高産,更高産,是我們永恒的主題。”從2000年到2016年,由袁隆平領銜的團隊共實現了畝産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級稻攻關五期目標。下一個目標將是每公頃産17噸,相當於畝産1135公斤。

然而,糧食安全極為複雜,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糧食需求量剛性增長,到2020年將達到1.4萬億斤,糧食增長要趕上消費增加的速度,壓力很大。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缺水的國情制約著糧食生産潛力的挖掘,“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影響著農民種糧積極性。

袁隆平表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特別是中國有超過60%的人以稻米為主食,因此提高水稻産量,對保護世界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據專家估計,現在每公頃水稻産量可以提供27個人的口糧,到2050年每公頃産量必須提供43個人的口糧;到2030年水稻産量要比1995年提高60%才能滿足需要。

“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是能確保自己糧食安全的國家。”習總書記説,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倖、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

所以,儘管糧食已經連續多年增産,但並不意味著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糧食問題,相反恰恰在農業形勢好的時候,更不能麻痹鬆懈,放鬆糧食生産。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