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鄉鄉長趙愛明。人民畫報 秦斌 攝

“幹部幹、群眾看”

全村發展紅薯,形成規模化生産,優勢顯而易見,但“把雞蛋放一個籃子”會不會存在風險?

“這個風險我們之前考慮過,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搞一刀切,發揮群眾的主體性作用,農民根據需求自願加入合作社。每年種紅薯的畝數也會根據訂單的多少來控制,通過品質和傳統的手藝來贏得市場,防止‘黍多賤農’”。張村鄉鄉長趙愛明説。

“幹部幹、群眾看”。像王孝義這樣回鄉致富的黨員帶頭人,目前張村鄉有6個,鄉黨委動員幹部,帶頭去搞養殖、種植、旅遊等嘗試,根據張村鄉的自然資源,走出自己的路子。群眾看到了甜頭,消除了顧慮,就敢於嘗試高效農業。

致富能手回鄉當帶頭人,形成了可持續的發展,村民也比較認可。有什麼有利因素?鄉長趙愛明分析説:這些帶頭人經濟實力比較強,降低了貪污腐敗的風險,同時,他們通過努力為鄉親做了事情增添自身成就感,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都能實現,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除了挖掘紅薯特色市場,張村鄉正在開展道路和水利建設,簽訂光伏扶貧項目,發展當地旅遊,多方位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我們對自己有信心,2020年要全面實現小康,我們不拖國家後腿。”王冬梅説。(中國網 焦源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