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粉條文化節現場。人民畫報 秦斌 攝
紅薯粉條文化節現場。人民畫報 秦斌 攝
河南省輝縣市裴寨社區花卉廣場架了幾口大鍋,鍋臺是用泥巴砌的,下面燒起紅彤彤的柴火,上面熱氣騰騰等待下鍋的紅薯芡粉,鍋臺旁,幾個大漢擼起袖管反覆搓揉著芡粉團……這是12月16日張村鄉紅薯粉條文化節的現場。
寒冬時節,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和慕名趕來的經銷商,讓享譽全國的裴寨暖意融融。
裴春亮。人民畫報 秦斌 攝
裴春亮的裴寨示範
裴寨社區,因為短短5年由窮山溝變身富裕村而聞名全國,這些變化,離不開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
3000多萬蓋別墅、860萬造田心池、5100萬修水庫、還有在建的投資8000萬的住宅樓……昔日的農民企業家裴春亮在鄉親們“三顧茅廬”後,重回山村自掏腰包,帶領裴寨村黨委和全村群眾走出了一條農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裴寨村巨變的這些年,不僅給周邊小山村經濟起到了帶動作用,也給省級貧困村的張村鄉黨委一些扶貧的新思考。
張村鄉黨委書記王冬梅。人民畫報 秦斌 攝
張村鄉黨委書記王冬梅道出了基層扶貧的難點:在農村,但凡有點經濟頭腦的年輕人,大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農村幹部的年齡老化問題嚴重,留下來的老支書精於治村管村,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發展經濟能力有限。
農村扶貧關鍵在人
近年,張村鄉黨委汲取裴寨成功經驗,一直希望能力強、口碑好、對家鄉有感情的致富帶頭人,像裴春亮那樣,重返鄉村搞建設。
張村鄉的土質適宜紅薯生長,所産紅薯含粉量極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條的習俗,但都是“小打小鬧”的手工作坊生産,銷售渠道也有限,成不了規模,更不能指望著脫貧致富。
如何把家家能種的紅薯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是張村鄉黨委這些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人的問題很關鍵。”王冬梅説。發展紅薯關鍵是有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