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花絲鑲嵌:花絲萬縷載古今 金火凝珍迎新年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展示舞臺。2017年春節,北京電視臺推出了第一款春晚衍生品——花絲鑲嵌製作工藝“春碗”,讓“花絲鑲嵌”這門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傳統技藝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2022年春節前夕,來自俄羅斯的國際學生娜思佳和來自南韓的國際學生裴紫妍、金敏謙第一次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産“花絲鑲嵌”,她們來到花絲鑲嵌製作廠,體驗了最基礎的搓絲和編絲兩個步驟。在非遺傳承人劉猛的指導下,國際學生們拿起搓絲木和搓絲板,親手將一根根未經處理的素絲,製作成了展櫃中小巧精緻的手工戒指。

早在2008年,花絲鑲嵌就被收錄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據考古發現,花絲鑲嵌工藝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春秋戰國時期,工匠們就開始將金銀拉成絲,鑲嵌在青銅器上,俗稱“金銀錯”。花絲鑲嵌在漢唐得以興盛,在明清達到全盛,為歷代工藝水準的頂峰。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 花絲鑲嵌的製作步驟繁複,以掐、填、攢、焊、堆、壘、編織這八個技法為主,而每個技法又因不同的作品而千變萬化,件件不同。如今的花絲鑲嵌技藝,主要留存于成都與北京兩地,而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

儘管花絲鑲嵌已經處於世界貴金屬加工的巔峰水準,這門傳統技藝仍然會追隨時代的腳步而發展。2014年APEC會議上,花絲鑲嵌技藝製作的“月季”胸針與“繁花”手包就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了外國來賓。

當天現場,娜思佳表示:“花絲鑲嵌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十分精巧,需要用心來製作。體驗結束後,國際學生們還參觀了花絲鑲嵌展覽館,進一步了解每件作品不同的製作工藝與故事。同學們在劉猛師傅介紹下,了解到如今的花絲鑲嵌不再拘泥于傳統,比過去有更大的發展和變化。但不變的是,花絲鑲嵌仍被賦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願。

金敏謙和裴紫妍坦言,沒想到花絲鑲嵌這種複雜的工藝可以走進日常生活,希望這項技藝能夠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有更好的未來和發展。

 

監製:蔡曉娟 鞏琳萌

製片人:魯楠 白岩

導演:栗衛斌 馬憲超 徐興田

宣發:劉穎 李智

審校:姜鈺 蔡堅 楊磊

後期製作:趙超 吳狄

攝製統籌:周睿知 劉靖

攝製團隊:柯安米 劉紫涵 李苑童 劉澤筠 高然 楊昊 司雨珩

頁面製作:馬岳 顧容楠 李翔

聯合出品:中國網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支援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 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

 

 

精彩劇照

 
 
 
  • 非遺傳承人劉猛向留學生展示花絲鑲嵌製作技巧

  • 國際學生體驗製作花絲鑲嵌手工戒指

  • 國際學生體驗製作花絲鑲嵌手工戒指

欄目簡介

《非遺過大年》系列節目由中國網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聯合打造,節目以介紹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為核心,分別選取靛莊景泰藍、天橋盤杠、毛猴製作技藝、京劇彩塑臉譜等八種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為主題,巧妙融入年俗文化,通過帶領留學生“沉浸式”參與體驗非遺藝術的創作,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以留學生的視角展現不一樣的中國。 

節目中,來自俄羅斯、南韓、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國家的留學生走近中國非遺匠人們,在歡聲笑語中共同認識非遺藝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