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中國代表首次當選國際海事組織理事會主席。

2017年11月9日,“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航線首航暨“北部灣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開通。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為 資料片

“實行半年,效果很好,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原來只有發達的航運大國才能開出準期的班輪航線,中國也能做到了。”林祖乙説。

外貿廠商紛紛按照班輪班期表組織生産,效益大為提高,甚至一些工廠因此擺脫了因為無法按時交貨瀕臨倒閉的困境。因為班期有保障,貨源也不斷增加,中國至美國東部航線從原來6艘船90天一個往返,改為5艘船75天一個往返。

“大家也不爭了。如果一直停留在爭論中,則一事無成。看準了,以實踐檢驗其是非,不斷完善,爭論自然消失。”説到這兒,林祖乙笑了。

集裝箱工業性試驗首創聯合辦公  

集裝箱運輸需要軟硬體配套,需要社會大協作,是整體性很強的綜合運輸系統工程。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雖然已開闢了一些集裝箱班輪和不定期集裝箱船,但許多方面仍在沿用傳統的散貨運輸管理方法,有許多環節還不配套。

船長出身的林祖乙特別關注海運管理水準的提升。1989年年底,林祖乙領導了一場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的管理變革,首創的許多經驗獲得廣泛應用,為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的正規化、現代化開闢了道路。

“以運輸系統為對象的工業性試驗,在我國尚屬首次。”林祖乙回憶,當年,在國家計委批准和支援下,由交通部主持,交通部水運所和上海港、上海市政府交通辦公室承擔,在上海港啟動了“國際集裝箱運輸系統(多式聯運)工業性試驗(簡稱“工試”),由交通、鐵道、經貿等部門所屬的50多個單位參加。

“這次‘工試’用了1年半時間,國家計委驗收時表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予了充分肯定。”回想起來,林祖乙流露出欣慰之情。

工業性試驗的成功,提高了生産力,實現了各方多贏,建立起了一個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較好的示範模式。“聯合辦公,現在不稀奇了,很多地方都有聯合辦公,但是這是由我們首創的。”林祖乙説,“工試”之前跟集裝箱運輸有關的單位有30多家,分散在全市很多地方,辦這些手續要跑3天。“工試”過程中,30多家單位在一個兩層樓的房子裏都設辦公點,集裝箱進出口業務半天就辦完了所有手續。

不僅如此,“工試”還確定了多式聯運各個環節的作業程式和業務手續;改變了集裝箱運輸沿用傳統件雜貨運輸單證的做法,推行了集裝箱運輸單證;整頓了亂收費行為……

“工試”使以上海港為樞紐港的國際集裝箱運輸系統發生深刻變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長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運輸保證和有力支援。隨後,“工試”積累的經驗在全國各港推廣實施。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