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交通部副部長林祖乙。 梁熙明 攝
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船長,原中遠總公司總經理,原交通部副部長……林祖乙推動和見證了中國水運改革開放史上的許多“第一次”。
細至船舶分線制、“五定”班輪、集裝箱工業性試驗,大到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地位的爭取與維護,他銳意改革、開拓創新。
“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事,因為有很多思想上的問題要解決,有很多細節問題要處理。但不要一直放在爭論上,看準了就要下決心做,用實踐來檢驗。”87歲的林祖日本腦炎海中清晰地裝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水運業改革發展的大局、大勢、大事。
“五定”班輪用實踐消除爭論
對事物發展趨勢保持敏銳洞察力,是開拓者的特質。30多年前,正是這種洞察力推動了“五定”班輪的誕生。
我國1978年正式開展海上國際標準集裝箱運輸,到1985年已經有集裝箱船38艘、滾裝船13艘,箱位4萬多個標箱,先後開闢了中日、中美、中歐等集裝箱運輸航線。林祖乙回憶:“然而由於往往要等待貨物集中、等泊位以及經營管理理念的差異,一直無法開闢正規的班輪運輸,嚴重地影響了航運信譽,削弱了我國在國際航運市場上的競爭力。”
1985年年初,我國嘗試開闢中歐集裝箱班輪航線,但因為壓港嚴重、貨物未能按時集中等原因,班期不能保證。
“國務院要求我國遠洋運輸部門要開好班輪,就是賠錢,跑幾次空船也要堅持下去,下決心創出信譽。”林祖乙回憶。
當時爭論得很厲害,有人認為多裝兩三百箱貨,多等一天有什麼關係?
在國務院有關領導同志的關心支援下,多方協調,港航簽約,把爭論作為學術問題繼續研究,但運作上堅決按照“寧可甩貨也要保班期”原則按時開航,創誠信品牌。1986年年初,交通部印發通知,將美加線、歐洲線、澳洲線、地中海線、波斯灣線的部分航班定為“五定”(定航線、定船舶、定貨種、定泊位、定時間)核心班輪,按照班期表按時運作。
船員調配、伙食供應、物料供應、航次修理等一系列後勤服務和調度跟蹤等都相應進行改革,以適應班輪的快速運轉。
各港務局、遠洋運輸公司、外輪代理公司都建立了專人負責制。港口對班輪指定泊位。遠洋公司固定了班輪船舶,並實行運作跟蹤,發現船舶不能按時返回,及時調整船舶。為確保班輪準班開航,各港務局還建立了定期聯繫制度,由船公司、外代、外運以及貨主等單位共同參加,統一安排和落實運輸計劃。
記者採訪原交通部副部長林祖乙。 梁熙明 攝
我國首艘2萬噸級江海聯運散貨船“江海直達1”輪開啟了江海聯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