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趙老師剛才説了,“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個道理特別地簡單。但是從歷史上來看,真正地把它實現好並不容易。像剛剛您談到的這個胡服騎射,確實是利民之事。但是當時施行是要冒一定風險的。這就想到了今天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直説,是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説明真正行利民之事確實不容易。
剛剛王傑教授也談到,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絕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話。那王老師,您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真正能夠把這些利民之事落到實處?
思想解讀人王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要落地,的確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説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老百姓看。具體的要落地,那麼這一點,我想在我們今天來説應該是更為重要的。只有這樣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那麼老百姓才能擁護你、支援你。
主持人康輝:
其實知易行難,但是如果真正有了知,再難也要行。
這個《淮南子·氾論訓》後邊還有一句,“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其實説的是不是也是我們一定要落地,要有行動力?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對,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有行動。但實際上它前提就是説,政府的每一個命令出來之前,都要充分地考慮到利民,而且要做充分的調研。這個命令出來,就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實際的、是能夠推行得下去的。那麼這樣出來一個命令,就能行使一個命令,這個政府它就會是一個有信譽的政府。
主持人康輝:
其實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當中的這些精髓,對於我們今天的發展仍然有這種推動力、仍然有教益。也就是要讓它常用常新。但是前提一定是“用”字在先。
那習近平總書記,他在從政的實踐當中,又是怎樣真心實意、真抓實幹地來行這些利民之事的呢?接下來,我們繼續請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來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為官、為政的經驗和智慧的總結,那麼也是當今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思想,對咱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對我們今天的實際工作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麼我們看,幾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投入精力最多,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生問題。我們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發生的小故事,可以窺見一斑。
2012年12月29號,離2013年元旦還有兩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驅車300多公里,來到了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連夜就聽取了省市縣主要領導同志的工作彙報。第二天一大早,習近平總書記便冒著嚴寒來到了幾個貧困村,走訪貧困群眾。他走進貧困群眾的家,盤腿坐在炕頭上,仔細地詢問群眾,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過冬的棉被有沒有?一年的糧食夠不夠吃?取暖的煤炭夠不夠用?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難不難?習近平總書記問得非常地仔細。
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了村委會,同村幹部、村民及駐村幹部一道,共同協商加快脫貧致富的好辦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點。脫貧攻堅工程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與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剛才談了重民生,下面我談興民德。
説到興民德,我想起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叫管子。他説過的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説明物質財富對一個人的重要。你餓著肚子講道德、講文明、講禮儀,不現實。但是追求物質財富絕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唯一的目標追求,不應該是個終極目標,因為對老百姓來説,還有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麼事情?對老百姓進行人倫、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體道德文明素養。這個思想來自於儒家,來自於孔夫子。
其實孟子也有類似的思想。孟子他説,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後,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什麼意思?就是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後,要興辦各種各樣的學校,把人倫道德、人倫孝悌的道理反覆講給老百姓聽,讓老百姓能夠去實行。孟子還説,好的政令與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贏得民心。
那麼教民教什麼?就是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恥、教民以誠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倫。關於民德,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又是怎麼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