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集旨在闡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典故,從重民生、興民德、得民心三個角度闡釋總書記的思想,解讀了“讓老百姓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的擁護和支援是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決定著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論述,展現了總書記對古代仁政思想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同學們,歡迎大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當中,一直強調“仁”這個字。仁就是愛人,由此推導出為政者對於百姓的關切,進而再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這樣一種關切。所以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當中的這種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當中的優秀基因。

一直到今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當中,對於傳統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所以今天我們這期節目的主題,就圍繞著“仁政”這兩個字展開。

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思想解讀人王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結合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想談三個問題:

第一,重民生。

第二,興民德。

第三,得民心。

下面我談第一個問題,重民生。

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當然,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絕不是一句空話,要體現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現實、最實際的民生問題上;體現在一系列相關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規的落地、落實上。一句話,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共用改革開放的成果,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更多的實惠,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那麼關於民生,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是怎麼説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主持人康輝:

剛剛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6年的1月18號,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的。

在這段講話當中,總書記也有一處用典,就是“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但它典出何處?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當中,這句話又有怎樣重要的地位呢?現在我們請出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大家好!“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淮南子·氾論訓》。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明白、非常簡單的,很容易懂。也就是説治理國家的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比如説,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史記》和《戰國策》,在談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的時候,就用到了這句話,“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我們知道,趙國其實是在華夏諸國當中比較靠北邊的,靠北邊就意味著它是和遊牧民族雜錯而居的。遊牧民族是騎馬的,所以他們的軍隊行動起來機動性是非常強的、非常靈活。所以趙國在跟遊牧民族雜錯而居的時候,就常常吃虧。在屢戰屢敗之後呢,趙武靈王就決定要引進騎射技術,要建設自己國家的騎兵隊伍。

我們今天説要引進騎射技術,就是他的士兵要學會騎馬。我們今天説起來好像覺得,這好像很簡單吧?但是在當時,這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引進。

它要改變這個騎兵的整個服飾系統都要改變。這對於華夏民族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文化挑戰、巨大的心理挑戰。

但是趙武靈王想了又想,還是下定決心“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既然胡服騎射是一件可以保護趙國人民生産生活的事情,它是一件利民的事情,那麼排除萬難也要搞下去。由此帶動了整個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運動才轟轟烈烈地開展,趙國的國力才達到了最強盛。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