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東北各地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6.4:51.9:41.7,5.3:40.3:54.4,這兩組數據,分別是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大連三次産業的佔比。通過大力發展港航物流、金融、資訊服務業、旅遊等現代服務業,不到五年的時間,大連的服務業比重增長了近13個百分點。2014年到2016年,大連戰略性新興産業三年的增速均超過10%。今年1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高出全國3.2個百分點。大連市市長肖盛峰説,這幾年,大連基本不把數據特別是GDP數字看得那麼重,而是重點看結構調沒調過來。現在看,大連的結構優化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為擺脫“一汽打噴嚏,長春就感冒”的單一産業格局,長春明確提出在不斷做大做強汽車、農産品加工兩個千億級産業的基礎上,重點將先進裝備製造、光電資訊、生物及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大數據等産業培育打造成新的千億級産業。經過多年的調整,長春優勢産業仍然發揮著支撐帶動作用,但結構已經發生積極變化——汽車産業産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從最高時的72%下降到去年的58%,下降幅度達14個百分點;農産品加工産業産值佔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達到18%,比2010年提高8.6個百分點。
在産業項目的強力牽動下,哈爾濱産業結構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的“四個超千”——食品工業産值和旅遊總收入分別達1550億元和103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首次超千億元,全口徑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以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雲計算、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為代表的現代産業體系初步形成,中高端産業正在匯“眼前一亮”為“滿天星光”。
一艘貨輪停靠在大連港。目前大連港口通過能力已達到2.87億噸,2016年完成大型船舶靠泊作業235艘次。通過大力發展港航物流、資訊服務業、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大連的服務業比重迅速增長,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佔生産總值比重達到54.4%。趙光輝攝
內在活力加速釋放
用當地幹部群眾的話來説,“國有企業沒發展好,民營企業也沒發展起來”,是當前東北經濟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把老工業基地蘊藏的內在活力和動力激發出來,至關重要。
“東北的資源稟賦多全啊,要産業有産業,要工人有工人,瀋陽裝備製造業的産業工人是全國最好的。一旦理順體制機制,就可以激發出巨大的活力。”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汲涌説。
從東北制藥成立71年來的起起伏伏,可以清晰地看到東北國有企業的發展軌跡。2006年啟動整體搬遷改造後,因資金壓力過大,企業經營一度陷入困難。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調整企業發展戰略,2016年,東北制藥扭虧為盈,實現利潤2800萬元,今年上半年盈利4000萬元。
進一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重要內容。按照核心業務培育上市,創新業務對接創新投資和戰略投資,傳統業務實施混改的原則,瀋陽積極實施“一企一策”推進重點國企改革,“1+4+6+N”國企改革整體佈局全面拉開。其中,“1”是指全力推進瀋陽機床集團綜合改革;“4”是初步形成盛京金控集團、城投集團、産投集團加國有資産管理公司的“3+1”國有資本運營架構;“6”是推進沈鼓集團、北重集團、東藥集團、燃氣集團、水務集團、副食集團6戶重點國有企業綜合改革;“N”則是改組組建若干個國有産業投資集團,今年重點推進旅遊集團、航空集團、體育集團和會展集團。
記者在瀋陽採訪時,多家企業負責人提到了“實體經濟78條”給企業帶來的利好和信心。今年8月出臺的《瀋陽市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從降低企業成本、降低企業杠桿率、推動軍民融合等10個方面部署了78條政策措施。《關於促進産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瀋陽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也同步出臺,實實在在打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組合拳”。
為打造發展民營經濟的新氣場,長春市大力實施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2016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8%,比2013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實繳稅金佔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30.9%;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佔全市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80%。東北地區首家民營銀行億聯銀行也已正式開業。
有一種聲音認為,投資不過山海關。肖盛峰對此並不認同。近年來大連的外商投資一直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使用外資30億美元,今年要向40億美元目標邁進。
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英特爾。2015年,英特爾增加投資55億美元,將大連工廠建設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非易失性記憶體製造工廠。這是大連市乃至遼寧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資項目。目前雙方正在商談第三輪更大規模的投資。而英特爾所在的大連金普新區,近6萬家各類企業中有5000多家是外資企業,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近百個項目在這裡落地。
當前的東北,有人看到了“塌陷”之危,有人看到的則是“洼地”之機。瀋陽風馳軟體研究院院長楊海波告訴記者,東北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市場,充滿著創業的好機會。2013年公司將總部從北京搬到瀋陽,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小巨人企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億多元。瀋陽國際軟體園董事長趙久宏告訴記者,到2017年6月底,已有722家企業入駐園區,其中30%是來自省外。“從我們的情況來看,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説法不成立。”
從長春的數據來看,今年1至8月份,全市實際引進項目510個,金額1100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外省項目達391個,金額為913億元,同比增長21.6%。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兩省認為,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説法,與人們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預期有關。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援鼓勵下,東北自己風風火火地幹起來,形成好的預期,投資自然就來了。
林木西表示,東北地區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更應注意以今天的投資結構塑造未來的産業結構,以投資結構優化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在發揮政府投資作用的同時,加大市場投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的力度,積極鼓勵向其他具有規模效益的重點行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産品投資,同時採取各種政策措施給投資方以相應的投資回報。
經濟日報記者在採訪時發現,不少幹部群眾和專家學者認為,東北有被妖魔化的傾向。親自到東北走一走,一定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東北。遼寧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艷飛説,2015年入駐瀋陽國際軟體園後,企業發展迅速,辦公面積從最初的80多平方米擴展到了2800平方米。作為線上教育解決方案服務商,公司在行業內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在北京、上海等地區都受到很高的認可。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感到,東北企業要花很多功夫去克服外界的有色眼鏡。
“發展有差距,我們是認的。但是拼搏精神,我們是不差的。”長春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唐繼東説,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依然還處在創業的狀態裏。只説我們落後,不看我們的努力,這是不公平的。而且這樣的輿論越強烈,我們招商引資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