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東北地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一年多過去,東北地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又面臨怎樣的困難和問題?處於新形勢下的東北,如何抓住新機遇,迎來新發展?
近日,《經濟日報》派出調研採訪組,奔赴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4個城市進行調研採訪。這4個城市均為副省級城市,是支撐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脊梁。在採訪中,調研組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條主線,重點採訪了東北地區在調整産業結構、激活生産要素、打造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做法。
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更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然而自2014年以來,東北經濟持續低迷,這其中有國內外大環境的原因,更和東北地區産業結構等個性方面原因分不開。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東北地區更是進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是必須打贏的攻堅之戰。《經濟日報》記者在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四城市調研時看到,東北廣大幹部群眾正在以枕戈待旦的緊迫感和艱苦創業的實幹精神,知難而進,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努力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加減乘除”一起做
産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才偏少,這是東北經濟發展的主要掣肘。
“當前全省經濟轉型仍處於傳統産業集中負向拉動與培育新動能、新增長領域相互交織、相互賽跑的關鍵時期,決不可有絲毫的自我滿足和精神懈怠”,黑龍江的這一判斷,應該説也適用於整個東北地區。
形勢一度十分嚴峻。以大連為例,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0.2%,從2014年8月份開始,在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雙重疊加的不利影響下,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出現大幅下滑,到2015年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經濟增速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認為,如果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沉下心來,加快結構性調整步伐,即使暫時來看經濟增速下降,卻可為今後的振興奠定紮實基礎。在這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巨大的調整空間和發展潛力,關鍵在於全面落實。
作為黑龍江的龍頭,哈爾濱2016年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為11.3:31.1:57.6,哈爾濱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李佰權分析説,一産佔比高、二産佔比低是哈爾濱發展的軟肋。第三産業雖然佔比高,但在內部結構上卻是低端的多,高端的少。
“説一千道一萬,結構性問題是核心。”哈爾濱市政府研究室綜合處處長夏琦分析説,哈爾濱的産業有一定基礎,工業門類齊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産業規模偏小、結構比較差、效益比較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立足於這個判斷,哈爾濱將産業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抓手,堅持一産抓特色、二産抓提升、三産抓拓展。發力的靶向,則是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自身鮮明供給優勢的領域,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這3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