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先才在做陶藝
母先才如今開了一個陶藝工作室,這兩年的收入比之前翻了近十倍,身為土陶藝人的他生活不再清苦。母先才説:“這兩年的變化最大了,2014年以前我的年收入只有3萬元左右,近一年的純收入有30多萬。原來做的是實用性的土陶罐,又大又不賺錢,現在轉型了做的是花瓶擺件之類的,客人非常喜歡,全國各地的客人都有過來買。”
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特色,花茂村把發展特色文化産業與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取得了成效。花茂村所屬的楓香鎮黨委書記帥波總結説,通過特色文化産業精準扶貧,貧困人口可以從事文化旅遊、文化服務、民間工藝加工等第三産業,有利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現在我們扶貧是要變輸血為造血。造血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注入,造血功能應該不會持久。另外文化産業可以直接給貧困戶起到幫扶的作用,比如我們的文創産品帶動貧困戶就業。再一個,旅遊方面也需要文化的引領,文化是靈魂,雖然看不見,但是在精準扶貧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布塄溝村、十八洞村、花茂村的故事其實只是近年來中國各地推行精準扶貧所取得實效中的幾個普通典型。據統計,從2012年至今,中國共有5564萬人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習近平總書記説,扶貧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中國的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經驗對推進世界減貧事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