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五德的養殖場
中國近幾十年來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然而,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仍有一些地方因為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閉塞等原因而發展相對滯後。這也造成了這些欠發達地區一度存在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過去5年來,在中國共産黨和各級政府的指導和支援下,這些地區因地制宜開展精準扶貧,給當地經濟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令那裏百姓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甘肅省臨夏東鄉縣高山鄉布塄溝村是東鄉縣最貧困的區域,這裡土地瘠薄,乾旱少雨,種地的收成微乎其微,養殖是村民們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不堪貧困,村民馬達五德十六歲就離家外出打工,在甘肅的秦王川學習了養殖綿羊的技術。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回鄉創業的馬達五德在2014年投入資金260萬元,貸款200萬元,建成佔地25畝的東鄉族自治縣布塄溝村潤澤養殖有限公司。馬達五德説:“我從小就有在家鄉辦養殖場的夢想。外面沒有政策扶持,貸不上款,做不起來,現在我們這裡路修好了,水也通了,政策好,我回來也能搞起自己的事業。”
馬達五德的養殖場成了布塄溝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實現個人增收的同時,馬達五德還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我搞養殖業十多年了,經驗豐富一些,這十幾年學到的,經歷過的,享受過的,全部教給我身邊的每一個年輕人、老漢,跟我在養殖業上一起努力共同發展,他們在家裏養起來,我幫他們銷售。我覺得這麼做很值得。”
2016年,甘肅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産業面積超過3000萬畝,玉米制種、中藥材栽培面積和産量都是全國第一位。牛羊規模化養殖比重達高50%以上,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牛羊肉生産基地。東鄉縣高山鄉鄉黨委書記馬英海説,産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沒有産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産業支撐,脫貧難以持續。給錢給物只能是救急解渴,興辦産業才能開流活源,“政府現在主要是金融支援和政策引導進行扶持。我們這種乾旱的偏遠山區來講,脫貧走上小康路主要的問題就是增收,增收就要靠産業,沒有産業就是空話。就當地來講,我們一方面發展以種養業為主的地方經濟,同時下一步搞農家樂餐飲和鄉村旅遊這一塊兒,一方面鼓勵外出打工的發大財,出不去的在家搞養殖業,餐飲業和旅遊業。”
距離甘肅臨夏一千五百多公里之外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曾經是一個交通閉塞、耕地稀少、每人平均年收入僅1600多元的貧困村。近年來,當地政府充分發掘那裏苗族山村的特色,著力為村裏舖就了寬闊的石板路,新修了青瓦房等配套基礎設施,把當地鄉村旅遊産業搞得紅紅火火,也使得十八洞村因為成功脫貧致富而聲名遠揚。
導遊:“好,我們現在走到這個地方來,這裡……”
現在,慕名來十八洞村的遊客和考察團越來越多,許多村民開起了紅火的農家樂,在自家門口當老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