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8

  龍姐給農家樂客人做飯

今年46歲的龍興花勤勞簡樸,精神飽滿,臉上總挂著開心的笑容。2015年,她和丈夫施全富在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開辦了龍姐農家樂,主打苗家菜肴,前來吃飯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我這屋裏可以放6桌,院子裏放6桌,同時可以12桌,一桌飯收300元,還有一間客房,可以住6個人,每晚40塊一人,長沙、北京、廣東的客人全部都來我這裡,有時候客人來了後房間滿的很,都沒有地方住。收入嘛可以了,現在比起以前好幸福,人也開心。”

2016年,自己當了老闆後,龍興花一家收入達到了4萬元,成了村裏脫貧戶的典範。這樣的收入是之前僅靠種田賣柴糊口的龍興花一家所不敢想像的。龍興花回憶説:“以前我最苦心了。砍柴回來,曬乾了要挑到城裏賣過去,就5塊錢一斤,供三個孩子讀書。孩子也跟我們受苦,一個人一個星期的生活費才5塊錢。”

鄉村旅遊的興起改變了深山貧困地區村民的生活與創收方式。駐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吳式文説,政府支援和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村、貧困群眾參與文化旅遊業,依託旅遊服務業自主創業,在參與文化旅遊業中實現就業、增加收入、穩定脫貧,“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把十八洞建成最美麗的鄉村,最終發展鄉村旅遊,這是這裡長期的、最穩定的産業。十八洞現在名氣這麼大,來的人也很多。我們下一步把林場、峽谷、溶洞都開發好,馬上和鳳凰、張家界對接,連成一條線路,因為十八洞正好是鳳凰和張家界的中間點,在這裡可以玩上一兩天。旅遊開發好了後,老百姓自然就有了收益,沒有以前那種等靠要的思想,他們知道要自力更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9

  花茂村新貌

在湖南的鄰省貴州,過去被稱為“荒茅田”的貧困村——花茂村不僅成功實現脫貧,而且還通過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實現文化與産業發展的有機結合,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花茂村山川秀麗,傳統風貌資源豐富,古法造紙、土陶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獨具特色。其中,土陶製作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洋鐵盆流行後,土陶作坊逐漸轉産、倒閉,該地區的土陶作坊僅存母氏陶藝一家。當時,母氏陶藝第四代傳人母先才曾想過放棄,但2014年以來,花茂村創新性推進扶貧開發與小康建設同步飛躍,把新農村與舊土陶完美結合,傳統工藝與新興産業相得益彰,花茂陶藝又迎來了新的生機,“政府引導和幫助我傳承陶藝,教我怎麼經營,陶藝館才發展得這麼好,我做陶的地方擴大到了400平方米,規模增大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