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山河不語,掩埋了多少人世滄桑。
瀚海無情,吹盡了多少徘徊絕望。
從中國西部到北部再到東北部,如果為沙區百姓畫一幅像,一定會有這些元素:黝黑髮亮的皮膚,粗糙結繭的手掌,倔強的脾氣,足足的韌性。就像在沙區隨處可見的一種植物——梭梭。
瘦削的枝條灑脫伸展,一簇簇黃花熱烈綻放。它們熱愛大地,不懼怕荒涼,即使是被風蝕出了根,只要有那麼一點兒與大地的聯繫,也從不放棄生命。
在甘肅武威,我們見到了這樣的梭梭,這樣的人。
王天昌的家在武威涼州區長城鄉紅水村。背靠騰格裏沙漠,種糧食就是跟沙漠爭地。樹,栽不活;苗,長不出;人,吃不飽。農民王天昌偏偏不信命:既然走不了,那就跟風沙大幹一場。
連拖著鼻涕的小孩都會念幾句順口溜,“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墻頭驢上房,一茬莊稼種三遍,大風絕收小風欠”。父子倆“自己給自己長精神”,在沙漠腹地建了一座“地窩鋪”,一住8年。沙漠最缺的就是水,為解水困,爺倆湊了1.8萬塊錢,買了兩峰大駱駝,在3公里多的風沙線上馱水,一個來回得3小時。澆水時用的是勺子,一滴都捨不得灑。
再多的苦都能吞下,只有小孫子的夭折是心裏永遠的痛。2005年春,剛開學的小孫子腿腳有些不穩。忙著栽樹的全家人沒怎麼在意。一個月後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孫子得了腦幹膠質瘤,已經到了晚期。14歲的小孫子沒能撐過那年的端午。兩行熱淚從王老漢黝黑的面頰滑過,他用手背拭去淚水,“娃娃臨走前就趴在我的腿上説,爺爺、爹爹,你們一定要把這片沙子治得綠綠的”。
一幹18年,王天昌一家壓沙植樹7500多畝,栽植苗木600多萬株,累計投入98萬元。已經接近80歲的王天昌,每天都要巡邏騰格裏沙漠的這片綠色,這是他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尊嚴。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烏審旗,我們也見到了這樣的梭梭,這樣的人。
一條烏黑的大辮子,綠色上衣,粉色絲巾,笑容淳樸,就像我們在全中國任何一地所見的農民。她是因為治沙名揚國際的中國女性,殷玉珍。
殷玉珍出生在陜西省靖邊縣。1985年,19歲的她嫁到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新家的地名“緊背沙”,她想,不會比娘家那邊更荒涼吧。誰知道,這裡沒有路,沒有電,抬頭是沙,低頭也是沙,方圓十幾裏只有一戶人家、一棵樹。
新婚夜,風刮得邪乎。“新房”是在一個多半截子埋在沙裏的“地窨子”裏。刮上一夜“黃風”,“地窨子”幾乎被埋住。終於盼到天亮,門打不開了,小兩口挖了半天沙才爬了出來。
咋不想逃離呢?殷玉珍垂著淚低著頭在前面走,老實巴交的丈夫在後面哭,再後面是眼巴巴的公婆。家裏那條小狗也追上來,圍著她咬褲腳。還是心軟了,夫妻倆抱頭痛哭,又回到了那間“地窨子”裏。
哪兒的黃土不埋人呢?這輩子就讓沙子欺負著,一寸一寸吞噬了?好強的殷玉珍不甘心。一次她去打水,猛然發現井邊的一株小樹泛了綠。一個念頭瞬間點燃:一棵樹能活,這沙窩窩裏就能種樹。有了樹就能擋住沙,擋住沙就能保住家。
她和丈夫起早貪黑,早出晚歸,餓了就吃乾糧喝冷水,累了就在沙地歇一歇,腳下不知燙出了多少個皰,汗水不知往沙裏流了多少,鐵鍬不知用壞了多少。倔強的殷玉珍,只有一個念頭,“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沙欺負死”。
苦,她不怕;累,她也不怕;最怕的是一個人在沙漠裏的孤獨。有一天,她遠遠看見有人在沙樑上走動。她扯開嗓子喊,揮揮手,那人沒有任何回應。這才想起來,已經40多天沒見過生人,她跑去找那個陌生人的腳印,用盆把腳印扣住……
32年,殷玉珍的堅持感動了世界。7萬多畝綠植,把這一帶的毛烏素變成了“綠色王國”。聽過殷玉珍的故事,美國人、日本人、南韓人漂洋過海來到烏審,一定要親眼見見這個了不起的中國女性。前不久,殷玉珍在好心人的贊助下建設了一座防火塔。她帶我們攀上塔,眼底是一望無盡的綠色。“站在哪個樑上看,都是望不盡的綠。我的夢想,就是把這裡變成綠色的海洋”。這個倔強的女人,依舊甩著長長的辮子。夕陽給她被風沙壓彎的身板,鍍上了一層金色。那一定是不向命運屈服的顏色。
四
每種一棵樹,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戰書。
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美麗中國的夢想。
對很多人來説,綠色是渾然不覺的。但在沙區,綠色是一種饋贈。你很難想像,這裡會有那麼多以“沙”命名的地方,有那麼多人的名字裏有“樹”有“林”,有那麼多“愚公”,把治沙和種樹當作一種信仰。這些平凡的中國農民、第一線的林業人、最基層的父母官、最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數十年埋頭改變,不言不語,不離不棄。縱使時光再艱難地拖行,治沙也成了他們生命中最透亮的聲響、最深沉的底色。半個多世紀,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堅忍,就這樣在一片片沙漠上表現了出來。
1985年,他被任命為寧夏靈武白芨灘林場場長。那時,全場159名職工,一年中有7個月無事可做,年均收入不足千元,2/3的人要求調走。原來,治沙與治窮連在一起。他想盡辦法,在林場建立起了柳編廠、機磚廠,首先保證了大夥的基本生活,也第一次從一望無際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經歷了數不清的人進沙退、人退沙進,他們以每年治沙造林兩到三萬畝的速度,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築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這個林場帶頭人,叫王有德。
從1953年建場至今,白芨灘三代治沙人艱苦創業,完成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面積近100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0.6%,有力保護了引黃灌區幾十萬公頃良田的安全,實現了沙漠後退20公里的壯舉。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這是王有德的人生夢想。美麗中國有太多太多這樣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