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團走進國家一級博物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參觀,感受這片熱土上的紅色革命風情。
1922年9月初,中共湘潭區區委書記、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來到安源,考察發動安源工人罷工、與粵漢鐵路工人罷工相呼應的可能性。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商定了鬥爭綱領和行動方案,決定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為基本口號,以增加工資、改良待遇、組織團體為目標,向當局提出17項合理要求。9月14日零時,罷工開始,工人如潮水一般涌出礦井,高呼“罷工!罷工!”
9月16日上午,當局和戒嚴司令以請工人代表去商量解決辦法為名,邀約劉少奇去戒嚴司令部,武力脅迫劉少奇下令復工,劉少奇斷然拒絕,並嚴詞駁斥。各處工人聞訊,紛紛趕來保護劉少奇。數千工人將戒嚴司令部所在的礦局公事房團團圍住,呼聲如雷:“誰敢動劉代表半根毫毛,我們就要打得路礦兩局片甲不留,讓路礦兩局全體職員不得生離安源!”最後,當局終於被迫派全權代表與俱樂部談判,三方代表正式簽訂協定。史稱這場罷工“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到完全勝利”。
紀念館內還保存著劉少奇和李立三等俱樂部負責人合寫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歌》:創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勞工;被人侮辱壓迫的,惟我勞工。世界兮我們當創造,壓迫兮我們須解除。造世界兮除壓迫,團結我勞工。
吹響秋收起義的號角,成為中國紅色版圖中的靚麗名篇
張家灣,萍鄉市安源區的一個偏僻小村。就是在這個小村莊,毛澤東召集了著名的軍事會議,吹響了秋收起義的號角,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從此載入史冊。
張家灣軍事會議舊址還是當年的模樣,座椅已經斑駁,褪了色的會議條幅仍在風中飄揚,搪瓷茶杯似乎還冒著熱氣,空氣中還瀰漫著當初偉人們在此運籌帷幄時的緊張氣氛。這是一道已然冷寂的紅色風景,就是這道風景乃至以後千千萬萬道這樣的風景,繪就了繁花似錦的當代中國。
在“萬里雲煙齊到眼,九天日月可摩肩”的武功山腳下,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的衣冠冢坐落在蒼山綠水之間。這位從四川貧苦農家走出來的軍事俊才,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為民求解放不恤身軀的諾言。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我們仍能想像當年戰事的慘烈。在紅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之後,毛澤東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國的走向,並最終帶領中國邁向了尋求獨立富強的壯麗通途。
據《萍鄉軍事志》記載:1927年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特派員、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澤東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根據湖南省委的決定,將中共安源特別區委改組為市,組織行動委員會,為秋收起義做準備。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打響,經過多日奮戰,起義部隊遭受重創,總指揮盧德銘不幸犧牲。毛澤東率部被迫轉移,在安源組建的官兵分散編入各連隊。10月初,部隊到達寧岡縣,從此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雖然僅在安源逗留數日,但在這裡叩問先烈、拜會偉人、諦聽往事,愈來愈同化為安源的一份子,仿佛我們也曾擎旗衝鋒在前,為民生與民權奮勇戰鬥。如今,安源已融入紅色旅遊的經典線路之中,與井岡山、韶山連為一體,成為中國紅色版圖中的靚麗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