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2016年,香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3歲,女性達到87.3歲。香港成為全世界最長壽的地方之一。
但香港仍然存在貧富差距較大、房價高的問題。行政長官梁振英介紹,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準,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評價説:“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值得肯定。”
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僱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覆蓋270萬人,總資産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回歸以來,香港之所以一直保持高就業率,近5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是因為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式,修訂了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産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僱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
解決房屋問題也是特區政府發力的方向。特區政府在2014年公佈長遠房屋策略,採取靈活變通和供應主導的策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梁振英説:“未來3年到4年,陸續落成的新房子,總量是9.6萬套,比5年前增加了大約50%。”
為保衛民眾“舌尖上的安全”,特區政府採取“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檢查食物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多年來,香港食品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在九龍啟德發展區C區,兩棟連體大樓——特區政府又一重大民生項目——香港兒童醫院即將竣工。這是香港首家專門收治各區醫院轉介的疑難、罕見病症兒童的專科醫院。亮黃的墻壁,卡通圖案的墻紙,充滿童趣和人性化風格。據設計和承建方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介紹,醫院總投資130億元,建成後可提供460個床位。
特區政府宣佈,未來10年將預留2000億港元推動醫院發展計劃,興建更多新醫院並擴展醫療設施和服務,支援中醫藥的持續發展,興建中醫醫院,加強中醫藥服務和研發。
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這是我的祖國,也是你的祖國
1984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一位戴眼鏡、著西裝的香港年輕人,一曲《我的中國心》,讓億萬國人在熱淚盈眶的同時,記住了一個名字:張明敏。億萬國人的熱淚,映照著同一顆祖國對香港盼歸的心。
32年後,有一首內地的著名歌曲,在香港引起共鳴,變成了“網紅”。一位台灣女作家在香港大學作“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在互動環節時,她問聽眾:“你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回答:《我的祖國》。女作家有些錯愕,笑問:“真的?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周偉立站起來,剛開口唱“一條大河波浪寬”,現場馬上許多人接唱“風吹稻花香兩岸……”接唱的人越來越多,變成了大合唱,有的人眼含淚花。這個視頻讓無數網友動容。不錯,儘管這裡的人們説著還不熟練的普通話,儘管這裡的街道還保留著半中半英的地名,但這裡,是我的祖國,也是你的祖國;這裡,有我的榮光,也有你的榮光。
大型駐港中資企業華潤集團,主要負責香港副食品供應,被市民形象地譽為香港的“菜籃子”。據董事長傅育寧介紹,20年間,中央政府和內地省份風雨無阻,為香港運送“數量足、品質優、價格平”的食品。據統計,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由內地供應。不僅是食品,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電量佔全港電力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東江水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七至八成。
1997年香港GDP相當於內地的18%以上,而現在只相當於3%左右。儘管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佔比逐漸下降,但它對國家的價值和意義始終重要,其特殊作用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産生新的內涵,這是2016年底的一組數據:
——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2.1%;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臺,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累計集資53431億港元,香港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逾7000億元;
——香港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佔比50.7%;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結余為6251億元。
…………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説:“現在我們常説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今天,它已真正進入到國際金融中心的行列。”
香港也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為祖國作出新的貢獻。正如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所言,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定位,就是做好“超級聯繫人”,在“一國兩制”安排下,發揮好“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在金融、投資、專業服務、貿易、物流、文化、創意、創新和科技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過去受惠于國家改革開放,香港能成為金融、航運、貿易和物流中心,未來‘一帶一路’也將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更大機遇。”林鄭月娥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夠為“一帶一路”項目進行資金融通,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香港也可以提供風險管理和評估服務,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香港可以作出的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與廣東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歷史性的機遇,這裡集聚了相當完整的高科技産業鏈,各城市的互補優勢明顯。如果能夠很好地整合協同,就有機會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在香港和深圳口岸,有一個特殊群體每天在來來往往,他們叫“跨境學童”,由最初數百人增至目前大約3萬人。他們擁有香港戶籍,住在深圳,每天經由各個口岸過境到香港上學。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這些傳統的過節習俗,這些深藏在香港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在回歸後,都將香港和內地緊密聯繫在一起,將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從大興安嶺火災、華東水災、雲南地震、廣東風災等救災捐贈活動,到“希望工程”“苗圃行動”“春蕾工程”等扶貧助學活動,再到“健康快車”“光明行動”“亮睛工程”等醫治病患同胞行動,廣大香港同胞無私捐助。霍英東、李嘉誠、蒙民偉、邵逸夫、李兆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鐫刻在全國各地的校園建築上。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香港同胞紛紛伸出援手,共投入100億港元支援災區重建。
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血脈相連,香港的前途與祖國休戚與共。正如習近平所説,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堅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共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20年,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最符合國家利益、最符合香港情況、最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是祖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尤為重要的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動的實證。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一下海輪,詩人難抑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水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這是詩人旅美期間含著悲憤寫下的著名愛國詩篇《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詩人已逝,滄海已成桑田。香港巨變,足以告慰詩心;但詩句永存,燭照歷史,激勵今人。
正如提出“歷史終結論”的弗朗西斯·福山,後來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觀點,提出“香港已死”的《財富》雜誌,它的窘境卻不得不靠其姊妹刊《時代》來收拾。《時代》在香港回歸10週年之際,以25頁的篇幅評估了香港的變化,否定了《財富》關於回歸將令香港“死亡”的預言。它甚至有些阿諛地説:“香港明白,在這樣一個幸運時刻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運了!此時此刻,中國內地正變得日益自由和開放,可以給予香港——這個混血的、有點外國風情的孩子可能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機會。的確,如果你才10歲,眼前卻擺著整個世界,那是怎樣一個境界?”
而二十載歸來,香港已成翩然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