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與半島:舉國歡騰的感嘆號”。當年,詩人用這樣的句子,描繪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喜悅。然而,這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這260多個島嶼,從來就不是“無腳鳥”。
自石器時代始,上下五千年,屬番禺、歸寶安、隸東莞,或設媚川都、或置官富場、或有屯門寨,史不絕書者,為香港歷史正宗;而穿街走巷多為黃膚黑髮,十之八九籍貫于內地,更有清明灑掃、端午競舟、重陽登高、春節歡聚,風土民情者,為香港文化根脈。樹高千尺,根深葉茂。大嶼山寶蓮禪寺的露天青銅佛,坐南朝北遙望祖國內地,昭示情感所歸、民心所向。
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先後強行割佔香港島、九龍,租借新界,施行殖民統治。然而,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穿越自然的考驗、歷史的節點、世界的變換,愛國愛港的深情一直涌動激蕩,從未斷絕。1925年“五卅慘案”後,香港25萬工人罷工16個月,“誓與帝國主義決一死戰”。抗美援朝期間,霍英東突破“全面禁運”為新中國運來大量物資。1991年,華東地區水災,有港人捐資150萬港元,只在登記表上寫下“無名氏”三字。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各界10天募捐善款近20億港元……香港區旗上的紫荊花,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顆星,正與國旗上的五星遙相呼應,寓意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
去年,在香港大學的一場演講中,演講者問及大家啟蒙歌曲,全場唱起《我的祖國》。現場視頻,讓人淚濕衣裳。是什麼力量,讓這首老歌橫跨數代,激發如此共鳴?正因旋律背後,有山川河流稻香,有鄉關家國故園。風雨如晦,時運與共,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滋潤著兩地中華兒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不畏風高浪急,不懼山高水長。
百餘年屈辱國史,香港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但歷史割不斷血脈,時間衝不淡情感,“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從昨天到今天,血濃于水、情重於山,香港與內地已是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心手相牽,不可分離。
(四)深圳,羅湖。跨過羅湖橋,多少人南下尋夢,又有多少人北上淘金。橋下一灣淺淺河水,見證香港與內地彼此牽連。
即將全線貫通的港珠澳大橋,讓珠江兩岸深度握手,一個形成完整閉環的粵港澳大灣區呼之欲出,“這不是一顆南海明珠,而是一串珍珠項鍊”。
從30米長溝通兩地之橋,到50多公里橫跨灣區之橋,橋的意象,聯通香港與內地,貫通過去與現在。從危危如一線孤懸,到巍巍似彩練淩波,折射出的是香港與內地“經濟故事”的不同樂章。
在深圳前海,商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創新試驗,引來香港人對內地的新一輪投資熱潮。20年來,從廣東、深圳與香港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署和實施;從“滬港通”“深港通”,到呼之欲出的“債券通”,頂層設計更完善,毛細血管更暢通。
今天,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臺,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香港作為國家連結全球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將更為凸顯。過去,香港曾是內地與世界經濟溝通的仲介;回歸20年,香港與內地已經進入了合作發展的新時期。
回首過去,國家改革開放之初,從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港商創造的很多第一,見證港人赤誠的愛國之心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更是冷暖與共。猶記兩次金融危機,1998年,擊退索羅斯的閃擊,“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護它的聯繫匯率制度”;2008年,推出金融合作、經濟合作、基礎設施等7個方面14項措施,提振信心、紓解民困、振興經濟。未來,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香港仍會對國家發展持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國家也仍會為香港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動力。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祖國的發展需要香港,香港的發展更離不開祖國。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