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月的維多利亞港,天高海闊。站在太平山頂俯瞰,林立高樓勾勒壯麗天際,一如時光的畫筆細細雕刻香港的容顏。
20年前的7月1日零時,香港會展中心。伴隨著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和紫荊花紅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歲月滄桑的香港,在億萬華夏兒女飽含熱淚的注視中,回到暌違已久的祖國懷抱。這一刻,也將無數中國人的個體記憶與民族歷史融為一體。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終於在百年愴痛終結之時漸漸微弱。
珠還南海。20年來,香港奏響的,始終是奮進奮發的主調。這樣的旋律,與香江兩岸飄揚的國旗、區旗一起,訴説著南海明珠閃亮的風采。山海之間的這片天地,明艷的紫荊花開得更加繁盛。
光耀香江。20年來,香港寫下的,仍舊是繽紛絢麗的篇章。這樣的詩行,由700多萬香港同胞、13億中國人民共同執筆。海風吹拂的這片熱土,在傳承中成長,在蛻變中新生。
1997到2017,香港回歸20年,是“一國兩制”實踐獲得巨大成功的20年。時間改變了香江兩岸的歷史進程,讓香港這個飽經滄桑的遊子,重新融入中華民族的整體敘事。
“希望廣大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同心、開拓創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創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成就展時,習近平主席如此矚望。
20年,新的香江故事,剛剛翻開序章。
(二)香港,葵涌—青衣港池,世界上最繁忙的碼頭之一。一艘遠洋巨輪抵達,停泊入位、起卸堆擺,數小時內幾千個集裝箱已處理完畢。這裡每天都要這樣處理42000余個集裝箱,寒暑交替,晝夜不息。
對當年的殖民統治者而言,香港的百餘年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而過去20年,祖國懷抱裏的香港,終於開始了“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當歷史航向充滿希望的未來,香港的這20年,無疑值得濃墨書寫。
那些優勢穩固提升。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紐倫港”,成為世界金融體系的樞紐與支點。作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體、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第四大船舶註冊地,香港本地生産總值已由1997年的1.4萬億港元增加至2016年的2.5萬億港元,年均實際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發佈《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23年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金融自由等方面居全球首位。回歸20年,香港的影響力競爭力不變。
那些疑慮煙消雲散。回歸前也曾人心浮動,回歸後大量移民出去的人卻又陸續歸來。為當年錯判“香港將死”的預言,海外媒體寫出新的文字,以“活力之都”為今日香港正名。跑馬地的賽馬場,每週三晚依然人聲鼎沸,香港市民繼續著熟悉的生活。2017年度,特區政府用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為662億元,比4年前增加55%。每年向70歲以上長者發放醫療券,進一步加大幼稚園學費減免幅度,居民男女平均壽命雙雙位居全球前列……回歸20年,香港的活力生機不變。
那些屈辱已然洗刷。回歸前,殖民者認為,“港督的權力僅次於上帝”;回歸後,香港進入“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香港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共用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共創香港的光明未來。香港原有經濟、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世界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香港在政治穩定、政府效能、社會法治、貪腐控制、公民表達等方面的指標,都遠遠高於回歸前。特別是法治水準一項,全球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十一位。回歸20年,香港前行的步伐不變。
百年滄桑,廿載風雨,香港曾經歷挑戰與風險,仍充滿機遇與希望。外國觀察家也不能不承認,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自由開放度沒變。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也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運作良好。面對全球化、資訊化、民主化的深度發展,面對國際貿易、市場規則、資本流動的深刻變革,面對世界格局悄然改換、國際秩序深刻調整,“每當變幻時”,香港都能在中央政府支援下從容應對,在不變的繁榮中穿越風雨,在艱辛的成長中加冠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