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寫道:台灣、香港、澳門與大陸的分合,是中國大歷史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回歸的20年,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大歷史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深圳河兩岸,多少對國家統一的冀望鬱結於此。1842年8月,從“皋華麗號”船艙裏那一紙條約開始,香港的沉浮、榮辱,就已成為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記號。“不知吾生尚能重見其復為中國疆土否?”清末香港土生土長的小説家何海鳴悲愴的喟嘆,迴響在幾代人耳邊。1997年的回歸日,多少人淚飛頓作傾盆雨,以至香港滂沱大雨,也被視作上天欲一洗民族之辱。“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在民族復興的圖景中,香港定然不容缺席。
太平山之下,多少對國家富強的渴望聚集於此。合和中心、紅磡體育場,林立的高樓、璀璨的燈火,很長時間裏代表著當年國人對現代化的想像。鄧小平曾説,“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在國家的改革開放中,香港曾發揮了積極的先鋒作用、獨特的橋梁作用、持續的推動作用、有益的借鑒作用。今天,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讓中華民族的光環更加奪目,一代代香港人日夜期盼的,也正是如此。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香港更有著特別意涵。“一國兩制”的構想,最早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而首先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並獲得了成功。20年來,“一國”根基不變,“兩制”並行不悖,有創造歷史的豪邁,有制度共存的包容,也有不斷磨合的耐心,向著同一個復興之夢,由分流而匯流。往更高遠處看,內地、香港如此,台灣也未嘗不是如此。
不斷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時代的召喚,是民族的使命。身處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應該為此感到驕傲,都應該為此作出貢獻,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民族復興,這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每一個中國人都責無旁貸。
(八)上世紀70年代開始,電視劇《獅子山下》,講述香港市民的艱辛努力、逆境圖強,同名主題曲傳唱出歷久彌新的“獅子山精神”:“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2013年,“家是香港”的主題曲中,插入了《獅子山下》的旋律,唱出新時代的《同舟之情》:“同舟之情,攜手走過崎嶇,少不免會疑慮,亦揮筆寫下去”。
香江之畔,潮起潮落;獅子山下,同舟而濟。20年走過,風雲競逐的維港,明滅閃爍的燈火,腳步不停的人們,共同組成了香港生生不息的意象。願南海明珠,精彩永不落幕;願同舟之人,腳步始終堅定,共同書寫香江不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