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穩健施政,維護香港社會政治的穩定;抓住國家發展進入“十三五”時期的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積極謀劃長遠發展,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打下堅實基礎。——習近平

在距離香港不到50公里的廣東東莞塘廈鎮,72歲的嘉利國際公司董事局主席何焯輝開始向兒女“交棒”。

過去32年裏,這位學徒出身的港商一直在珠三角打拼。如今,嘉利公司已從最早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小廠,發展成涵蓋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體的多元化企業。

今年,留學歸國的一雙兒女逐步接手企業事務。半年多來,他們已形成有規律的“雙城生活”:每週4天在東莞、3天在香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追求,這是一個接力的過程。現在的中國已經與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背靠祖國的香港完全可以在全球市場上找到更好的機遇,實現更大的進步。”何焯輝説。

香港回歸之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國家層面整體考慮,為香港當前和長遠發展謀篇佈局。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港澳部分再次單獨成章,突出支援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進一步支援深化香港與內地的合作交流。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從打工起家,做到了身家百億的香港“鐘錶大王”。回憶過往,展望未來,李秀恒感到, “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給香港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香港來説,機遇正變得越來越多,不變的是‘一國’和‘兩制’的優勢。”李秀恒説。

施榮懷也回憶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招商引資:“那時是我們到內地尋找商機,而現在香港工商界最大的商機,除了‘一帶一路’,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我們是跟著國家‘走出去’。”

看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志在全球産業格局調整中尋求新定位。

香港貿發局研究副總監邱麗萍認為,未來香港除繼續發揮市場聯絡、資訊溝通、資金結算等傳統的“橋梁式”作用外,更要扮演好將全球資源與香港、內地市場進行綜合融匯互通的“平臺式”角色。

海天寥廓,萬里晴空之下,一條“巨龍”在碧波之上伸展。

今年5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和香港接線相繼貫通,全長55公里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將在年內實現全線貫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起步,這個宏偉工程的建成恰逢其時。

對太古集團董事局主席史樂山來説,港珠澳大橋的貫通讓他“看見了珠三角西部”,不只是珠海、中山、江門三個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還有更遠的南寧、昆明、成都。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動下,香港有望在金融、貿易、航運等優勢領域更好集中整個珠三角的力量,進一步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史樂山説。

規劃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儘量降低制度差異導致的成本,增加制度互補帶來的收益。

“‘一帶一路’建設背後意味著鉅額的投資,而資本的匯集和投放需要一個可為其運作提供法律、金融、結算、人才、文化等各方面支援的平臺。香港是資本天然的孵化器,充分利用專業能力和國際經驗,無疑會強化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中銀國際研究部資深經濟學家葉丙南説。

新的定位、新的引擎,將給香港帶來更為從容的發展空間。通過發展跨區域的新型製造業,優化佈局高端研發能力,將可避免重蹈一些發達經濟體“空心化”的覆轍。對於香港而言,一齣劃時代的發展大戲已然開幕。

談到內地與香港經濟一體化前景,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周八駿説,這不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力量所能扭轉的歷史性大趨勢,“它是香港的生命所在、前途所在,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

《禮記·曲禮上》載:“二十曰弱冠”,説的是中國古時男子滿20歲要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成年’了的香港要有更多的擔當,更好地肩負起社會責任、民族責任。”陳勇説。

在香港特區20歲生日之際,國家也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光明大道上昂首闊步。

“‘一國兩制’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牢牢堅持這項基本國策,是實現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整體和長遠利益,符合外來投資者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把港澳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性地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注入了新的驅動力。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等待我們揚帆起航。

在光榮與夢想的新征途上,風華正茂的香港正與昂首邁進的祖國一道,書寫共和國的新傳奇。(參與記者:王攀、葉前)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