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過去的繁榮,主要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人幹出來的……要相信我們中國人自己是能幹得好的。——鄧小平
香港知名實業家施子清1957年來到香港,白手起家,創業生根,逐漸發展起來。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時,施家已是身價過億的商界新貴。
中英談判完成後的一段時間,香港漸起移民熱,社會上瀰漫著一種不安情緒。施子清對香港有信心,但不知道四個兒子怎麼想。
“父親召集我們幾兄弟開會,説你們如果要移民,可以,每人給筆安家費,再給買所房子。”施家二子、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回憶説,“我們都選擇留下,並且都只保留了一個香港身份。”
“今天全世界有哪比香港更自由更自在?沒有。政治上、經濟上、生活環境上,香港都非常可愛。”施子清説。
對於當年的選擇,施家父子從未後悔。
這個家庭是一個縮影,折射香港社會愛國愛港精神薪火相傳,從不曾暗淡,更不會熄滅。
“我們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不能繼續讓外國人統治,否則香港人也是決不會答應的。”小平同志的話語飽含著對香港同胞的高度信任與期待。
愛國愛港的香港同胞沒有辜負這份信賴。回歸以來,香港幾度遭遇危機、困境。面對挑戰,香港同胞團結一心,砥礪前行。紫荊花始終傲然挺立。
“我現在都忙不過來!”香港中華總商會主席蔡冠深一下飛機就趕來接受採訪,隨後又匆匆趕往下一個活動場地。
因為要協助總商會會員把握住“一帶一路”商機,這位企業領袖奔走于內地、香港和海外,行程滿檔。“有人説香港失去了很多優勢,我看不出來。‘一國兩制’就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北京、上海的優點,我們有;紐約、倫敦的優點,我們也有。”他説。
香港國際機場也很“忙”。2016年,這裡每天迎來送往各種膚色的乘客19.3萬人次,每小時起降飛機約46架次,全年貨郵吞吐量繼續位居全球之冠。
如今的香港,晚上“馬照跑”,白天“股照炒”,而且“股還炒得更大”。2016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126家,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251億美元,蟬聯全球集資中心之冠。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報告中,香港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回歸前基本法徵求意見的時候,老百姓關心的是實際問題:‘回歸了,我上街買早餐用什麼鈔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任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的梁振英回憶説,“基本法回答了這個問題,香港特區法定貨幣是港元。”
“一位西方經濟學家曾公開説,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貨幣。”梁振英説,“事實證明,‘一國兩幣’不但可行,更讓香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家金融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
熱鬧的大小街市,繁忙的證券交易所,高聳的寫字樓,滿載的遠洋輪,無不講述著活力不減的“香港故事”。作為高度發達經濟體,香港本地生産總值20年來年均增長3.2%。以每人平均本地生産總值指標看,香港仍位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經濟體之一。
飲水思源。施子清説,“如果沒有中央支援,香港沒有今天。”
從全力保障對香港的農副産品及水、電、天然氣供應,到支援香港抗擊“非典”,從支援香港應對前後兩次金融危機,到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從幫助香港鞏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到“深港通”“滬港通”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香港對中央有什麼要求,中央都有求必應,”施子清説,“港人在‘一國兩制’體制下,是得到國家很大照顧的。”
穿行在銅鑼灣往來絡繹的人潮中,鱗次櫛比的商鋪令人眼花繚亂。連鎖便利店裏貼著“歡迎使用人民幣”的告示牌,商場收銀臺前擺放的“微信”“支付寶”支付提示卡,從細節上透露出香港與內地往來的日益頻繁。
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正將自己的創意與內地的創業環境和廣大市場相結合,讓源自香港的創新科技愈加嶄露頭角,也演繹出全新的香港活力。
岑棓琛8年前在香港創辦了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2015年,他帶領團隊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很快收穫了投資,還開設了3家分公司。如今,他們開發的森林防火監控機器人系統已應用於內地20多個城市。
香港青年梁顯政是轉行創業,他憧憬著像Uber改變出行方式一樣,以移動網際網路為傳統地産代理業帶來革新。已拿到天使投資的這個“創客”期待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舞臺上有所作為。
走進香港科技大學,濃濃的創新氣息撲面而來。許多學生課後聚在一起,熱烈討論著一樁樁“未來項目”。知名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汪滔就畢業於此。他的學弟妹們正以他為榜樣,為了明天積極準備著。
“國家鼓勵創新創業,倡議‘一帶一路’,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年輕人來説都有很大的機會,他們要更多地去了解。”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言語中充滿期許。
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香港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梁振英錶示,香港是中國最國際化的一個城市,擁有一國之利、兩制之便。香港在謀劃未來發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