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砥礪歌行,煥發新機——香港回歸20年保持經濟社會繁榮穩定

1997年以前,一些人在香港外國領事館門前排隊領取護照的場景,被媒體解讀為所謂“香港大限”的注腳。1997年之後,大量當年的移民回流香港,讓“香港已死”之類的悲觀論調成為笑柄。

回歸20年來,面對危機和困境,面對懷疑者的嘲諷和質疑,在中央政府支援和幫助下,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社會各界勠力同心,奮發有為,對“一國兩制”能否確保香港繁榮穩定這一歷史性課題,交出了令世人驚艷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態繼續閃耀在世界舞臺。

勠力同心二十載譜寫新輝煌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香港20年間經濟發展可圈可點。本地生産總值從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到2016年的2.49萬億港元,20年間增長82%,年均增長3.2%;每人平均本地生産總值同期增長六成,超越日本和歐盟。財政儲備從回歸之初的3700億港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萬億港元,增長150%;外匯儲備從928億美元增長到3905億,增長了3.2倍。

20年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大強化。截至2016年底,香港證券市場總值約3萬億美元,排名亞洲第四、全球第七;首次公開募股額再次榮登全球首位,超過紐約、倫敦;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結余超過625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

截至2016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連續六年在美國卡托研究所《人類自由指數》中排名全球第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連續五年躋身全球十大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行列。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連續兩年奪冠。

香港美國商會主席沃爾特·戴亞斯認為,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東西方之間的管道,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證明了“一國兩制”的成功。

戴亞斯的觀點也被紛至遝來的外國企業所印證。回歸以來,香港優質的營商環境不斷吸引著各類企業。截至2016年,母公司在海外的駐港企業總數增至7986家,其中有3700多家企業將地區總部設在香港。

成如容易卻艱辛。香港的經濟繁榮並非一帆風順。1997年7月,特區政府剛剛成立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和2008年又先後面對“非典”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機。在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看來,逆境中砥礪前行、重煥生機,離不開香港自身的努力和中央政府關鍵時刻的大力支援。

“‘非典’的時候,很多人死亡,經濟嚴重下滑。”董建華回憶道,“國家領導人問我有什麼要求。只過了三四天,香港所需要的醫療物資和其他裝備就運到了香港。因為有國家強大的後盾,我們處理危機容易了很多。”

回歸20年來,香港依然是中國實際引進外資最大來源地,香港對內地實際投資額累計超過9100億美元,佔全部外資的52.1%。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2003年,中央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同一年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為幫助香港經濟復蘇,特別是助力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關鍵作用。

為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援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樞紐,中央政府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別批准試點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滬港通”和“深港通”,香港經濟發展再添新活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