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之“得”是值得

人的一生,在每個關鍵時期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選擇。

于李浩而言,在他心裏這三十多年只做過一次選擇:18歲那一年,他選擇做一名空軍飛行員;48歲那一年,他依舊選擇做一名空軍飛行員。

“這麼多年,最愧對的是母親,最感激的是妻子,最虧欠的是女兒。”即便是錚錚鐵漢,也有俠骨柔腸。

自從18歲當兵離家後,回家次數便寥寥無幾。兒行千里母擔憂,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幹飛行的,每月一封的家書只要晚到幾天,老人家就會牽腸挂肚,坐立不安。2012年,癱瘓在床4年的母親突然病情加重,身體狀況每日愈下。當時在外駐訓的李浩肩負重任脫不開身。母親去世前一天,他接到了家裏的電話。老人的聲音微弱而熟悉,一直含糊叨念著他的名字……電話這頭一身軍裝的他早已淚如泉涌,放下電話便請假回家,可沒想到還在途中就接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進門後的沉痛一跪成了他與母親最後的道別,所有的悲傷隨著眼淚流向了胸口。軍人,意味著擔當和責任,意味著奉獻和犧牲,也意味著再大的悲傷都得一個人默默承受。

結婚28年來,聚少離多。在女兒成長的關鍵時刻,他多數時候無法陪伴在身邊。家裏的大小事務都由妻子一個人忙活,既要上班又要照顧重病老人和孩子。在多個角色的慌張轉化中,她與丈夫並肩長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頂梁大樹,家國情懷在中國兩個最普通的家庭裏紮根生長。

“作為軍人,必然會有犧牲。”每一個字從這個年過五旬的老飛行員口中説出的時候,仿佛有千鈞般的重量,鐵律軍魂讓人肅然起敬。只有了解的人才知道“犧牲”這兩個字的分量有多重。

憶及往事,這個一向剛強的老兵突然紅了眼睛,悄悄抹起了眼淚。2008年,李浩的一個戰友在海上訓練時,因儀錶顯示故障導致人機墜海不幸遇難。戰友情深,每每想起,他總是抑制不住的難過。

妻子説他是一個內心柔軟的人,女兒説他淚點很低。他自己説,是因為年紀大了,容易感傷。或許只有旁觀者才看得清,那些犧牲的戰友於他而言,是如同親人手足血濃于水般的存在。

李老師,是戰友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他總説“我飛不了幾年了,就是想讓你們早點把翅膀練硬了,去單飛。”這種想要把自己全部所學傾囊相授的迫切感讓他常常感慨時間流逝的匆忙。

無人機起飛。(楊軍/攝影)

  無人機起飛。(楊軍/攝影)

回望來時路,李浩已距家數千公里,輾轉行程超10000公里。這一路,他投身於一支軍隊的轉型,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跨越,不斷起飛的前方是越來越清晰的強國強軍夢。他説,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清晨7:45,軍營號聲準時響起,令人振奮。在距北京2小時光影時差的西北戈壁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李浩和戰友們新的一天即將起飛。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