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益行益善 益老食堂 | 南站社區“新春送溫暖 關懷暖人心”

發佈時間:2024-02-08 11:20:40 來源:中國網 作者:陳芳 責任編輯:代洪亮

新春將至,關懷相伴。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為了讓益老食堂的居民度過一個溫暖幸福的春節,2月5日上午,益陽市會龍山街道南站社區益老食堂在赫山區民政局、區慈善總會的指導下,聯合白鹿寺慈善基金會、益陽市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2024年益陽市“益行益善益老食堂”——“新春送溫暖,關懷暖人心”慰問活動。

此次慰問活動共發放米、油等慰問物資50余份,並到府慰問多戶困難居民,為他們送去新春祝福和關懷。

(社區黨委書記龔勇在慰問現場給益老食堂就餐居民發放慰問物資)

(社區民政專幹給益老食堂就餐的獨居老人送去慰問物資)

會龍山街道南站社區處在城市中心地帶,是一個單位與老舊小區相結合的社區,常住人口5760人,聚集了大量的困難人口、老齡人口和流動人口,居民普遍收入穩定,但收入和社會地位存在高低差異,60歲以上的居民佔比40%,屬於老齡化社區。

2023年,社區益老食堂由益陽市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運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注重服務對象的需求,營造“健康食堂”,解決老人“吃飯難”的問題;積極建設“益老食堂+N”的服務模式,打造“愛心食堂”和“精神食堂”,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健康食堂”——促進社區和諧與包容。

一是保持尊重、開放、接納的態度,對高齡、孤寡、獨居、失能、殘疾老人象進行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身體情況及飲食習慣,並建立個人資訊臺賬,定期與他們交流,做到特殊飲食習慣特殊對待,提供健康、營養均衡的餐食。目前,建立資訊臺賬40余份,到府探訪20余次,接待來訪60余次。

二是與制餐機構協同,精心制定每日食譜,不斷改進種類和口味,確保每頓飯都能提供足夠營養,在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方面下功夫,守護老人們的舌尖幸福,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的關懷。據統計,食堂累計供餐4000余人次。

三是注重食品的衛生品質,每天堅持食品留樣,對食具和就餐環境進行清潔和消毒工作等,確保用餐環境的衛生和安全。

(社區工作人員、社工接待益老食堂來訪的居民,深入了解老人們的基本情況)

(社工定期探訪益老食堂的就餐居民,給予幫助和關懷)

“愛心食堂”——助力社區治理與參與。

一是建立社區居民的互助團體和支援網路。發動社區黨員、居民參與食堂志願服務;同時,動員食堂具有能力、技能的居民轉為服務力量,形成整體合力,孵化培育一支“為老”志願服務隊,保障食堂的日常運作。

二是對志願者進行崗前培訓、崗位分類,協助食堂進行餐品製作、分餐打包、送餐等志願服務,用實際行動為老人送去關愛。累計到府送餐500余次,志願服務時長超過700小時。

三是依託社區道德超市誌願者管理及志願服務積分激勵機制,激發志願者參與服務的積極性。同時,在中國志願網平臺設立“南站社區益老食堂志願服務”打卡項目,將積分管理數據可視化。

四是依託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拓寬服務項目,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家政服務、義診義剪、心理輔導等,滿足社區失能、失智、高齡老人群體的生活照料和專業照護需求。期間為周爺爺到府做飯15天;協助任奶奶申請意外保險賠付、協同醫院就醫、打掃衛生等,盡可能地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一系列的貼心服務,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為了表達謝意,他們給食堂送來了3面感謝錦旗,充分體現了居民對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們的認可和肯定。

(益老食堂居民致謝送錦旗)

(志願者給益老食堂就餐居民進行分餐打包、送餐等志願服務)

“精神食堂”——推動社區融合與發展。

以“益老食堂+N”的服務模式,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邀請社區文人、道德模範、退休老幹部開展涉及權益保護、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人際溝通、反詐防騙等領域的活動,極大豐富其業餘生活,增進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使他們在用餐之餘,能夠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將益老食堂昇華為居民的“精神食堂”,為老人們的幸福晚年貢獻力量,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截止目前開展社區活動20余場,共服務300余人次。

(社區益老食堂開展“製作團扇——DIY手工活動,豐富老人們的業餘生活)

(社區益老食堂開展口腔健康知識科普講座,守護老人們健康)

(社區益老食堂開展“太極文化進社區”活動,豐富老人們的文化生活)

整合運作,保障微項目穩定持續發展。

社區黨總支書記龔勇説:益老食堂是傳遞社區關懷、連接社區資源、凝聚居民情感的重要場所。在過去的運營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到了眾多老人的認可,也給轄區“吃飯難”的老人帶去了希望。接下來,食堂將以創建美好社區為目標,撬動多方資源,拓寬多樣資源渠道,打造食堂自我造血機制,以“益老食堂”為聯繫紐帶,結合食堂實際情況,營造人人關心社區、人人愛護社區,人人建設社區的向上氛圍,推動社區穩定、和諧發展。(陳芳、張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