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10日消息(記者林馥榆)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嘗試扭轉傳統重症醫學模式,探索開設ICU“親子病房”。數據顯示,“親子病房”開設一年來,已幫助近200名患兒順利渡過生命難關。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是全國範圍內最早成立醫務社會工作部的兒童專科醫院,也是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社會工作聯盟的主任單位,雖然有著相對豐富的社會公益和學科資源,但要在PICU裏開設“親子病房”,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這裡收治的都是命懸一線的小生命、最柔弱的病患群體。
可行性論證、觀念轉變、環境設計、流程再造、品質管控、院感支援、醫患合作、醫療安全……這些都是對於醫院整體智慧與綜合佈局的考驗。即使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這項工程仍被堅定地推上了日程。
去年7月,“親子病房”開始收治第一位患兒。該患兒是一名患有腦幹膠質腫瘤的5歲孩子,身體每況愈下,在他生日那天迎來了母親的陪伴。並且,此後的療程中,媽媽時不時地陪伴他,照顧他。
隨後,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親子病房”收治工作步入正軌,負責這項工作的多學科聯合專業團隊也不斷總結著經驗,在摸索中前行。如今,一年過去了,這10個單間病房幾乎每天都是滿負荷運轉。
此前,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每天下午3時是兒童重症醫學科(PICU)解答病情的時間,病區門口的通道裏擠滿了前來聽取病情的家庭。看不見孩子的擔心與焦慮、空間裏充斥著的各類醫學術語解釋、一家緊接著一家被醫生呼喚的節奏,這樣的繁忙場景日復一日……那扇門的裏面,PICU的全體醫護無時無刻不在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與死神搏鬥,而在面對家長焦慮的神情、迫切的詢問時,礙于雙方知識結構的不對等,醫患溝通也顯得十分疲累,有時還會遭遇不解、質疑。
如今,這樣焦灼的一幕少了。護士長陸華説:“我們原先擔憂的麻煩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家長在我們的專業指導下,成為了我們最好的幫手、孩子的最佳照顧者,而孩子在疾病危重時期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貼身守護,也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種默契,孩子們的康復變得更順利。”
多年前,“舒緩療護”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試行實踐時首選了血液腫瘤科,同時醫院還專門打造了一間“安寧病房”,以“蔚藍星球”作為設計主題,使患兒能在家庭和醫護陪伴下有尊嚴地走完人生。
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PICU主任任宏眼裏,重症醫學對“救死扶傷”這四個字有著最深刻的體會和最沉重的壓力。“從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向‘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當今醫學發展的方向。重症醫學的溫度是科學與人文、知識與情感的融合,在臨床實踐中,更需要的是知行合一,需要每一位從事重症醫學的醫務工作者堅毅、樂觀地繼續負重前行。”任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