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的深靜脈血栓主要是指血液在靜脈記憶體在不正常的凝結現象,阻塞了靜脈腔而導致靜脈回流發生障礙,一般比較常見於下肢,一旦發生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組織器官發生各種功能的障礙,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會引發腦栓塞、肺血栓等疾病,對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脅。近年來,伴隨著交通事故所引發的骨科手術的不斷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可知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血液的高凝狀態、靜脈血流的淤滯和靜脈壁的損傷。大多數患者小腿肌肉處的靜脈叢是其深靜脈血栓的來源,在未對患者進行任何治療的狀況下其小腿形成的深靜脈血栓可達25%,且會延伸至其周圍近端靜脈,而近端靜脈是絕大多數嚴重程度達致命性的栓塞的來源。①血液的高凝狀態:由於手術刺激使得將血小板數量異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強;若手術致使患者脫水或失血則會導致患者血液出現濃縮現象,從而使得血細胞數量相對而言有所增多。②靜脈血流的淤滯:由於手術中出現全身性麻醉或聯合阻滯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現完全麻痹的狀態或致使患者周圍靜脈出現擴張現象,因而減緩了靜脈流速;患者經受下肢骨科手術後其下肢制動,加其長期臥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終保持在一種鬆弛狀態,從而致使其血流滯緩。③靜脈壁的損傷:若骨科手術中由於機械性操作使用不當(如拉鉤等)而需使用止血帶,但這樣不僅極易挫傷靜脈壁而且還會致使血小板出現黏附現象,從而導致纖維蛋白髮生沉積致使血栓形成。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還和患者本身身體狀況和相關合併疾病的情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如肥胖、高齡以及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謝病等。
術前護士應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情況、術後注意事項、深靜脈血栓病因及後果,並教授其床上活動方法,消除患者顧慮。術後應及時為患者按摩下肢,由遠端向近端擠壓肌肉,促進靜脈回流;抬高患肢時,禁止在腘窩或小腿下墊枕,避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鼓勵患者每天進行3~4次肺功能鍛鍊,如擴胸、深呼吸、吹氣球、咳嗽排痰等運動,有利於增強肺活量、清理積痰,預防墜積性肺炎;叮囑患者根據病情程度儘早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地進行關節及肌力訓練。
術後4~6小時,遵醫囑對患者採取藥物預防護理措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續用藥7~10天。用藥過程應密切觀察患者下肢腫脹程度、皮膚顏色、淺靜脈充盈情況、凝血酶原時間、血常規等指標,監測全身皮膚黏膜是否出現出血點,察看患者鼻腔、牙齦、注射部位、手術切口是否有出血及血尿、血便和咯血等狀況,發現異常及時解決。
採取機械預防護理措施,如使用逐級加壓彈力襪、間歇充氣加壓裝置。使用彈力襪時,應依據患者下肢周徑挑選大小合適的長腿彈力襪,長度應從足部至大腿根部,尤其注意足趾洞與足趾平齊,保證足趾可自由活動。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時,認真察看各介面的密閉性,捆綁時需避開肢體關節及導管處,避免發生管道扭曲,袖帶與患肢接觸面可容下一指最佳;要實時監測患肢的皮溫、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還可採用知信行模式,即行為干預理論。其主要包括態度、知識及行為。骨科術後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態度、認知及行為情況可直接影響該並發癥的預防效果。醫務人員應積極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教育,促使其根據健康知識改變自身不良生活習慣,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與依從性,端正關於疾病的態度,使其相信通過改變自身行為可明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若術後出現了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應絕對臥床,同時抬高患肢20~30度,膝關節屈曲15度,注意對患肢進行保暖防護,忌給患肢進行按摩、靜脈穿刺輸液。患者每日飲水量在2 000~3 000毫升,飲水量不足的患者可適量增加靜脈輸液量。保持大便通暢,切勿用力排便,避免血栓脫落而引起肺栓塞。同時按醫囑使用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如果患者出現心率過快、呼吸困難、胸痛及血氧飽和度下降時,應高度警惕肺栓塞並立即執行應急方案。
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在骨科手術後的24小時內,因此術後應監測患者雙下肢靜脈回流情況並及時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24小時後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使雙下肢血液迴圈;醫護人員應于術前全面評估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度,術後及時進行基礎預防護理、器械預防護理和藥物預防護理等綜合方案,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骨科患者發生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膜損傷和靜脈淤滯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關鍵因素,醫護人員可通過減少手術時間、增加患者術後活動量等方法預防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對於術後已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正確安置患者的體位,提醒患者注意飲食,並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和出院指導,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應對疾病的挑戰,有利於病人的痊癒,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骨科,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