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的心臟驟停越發多見。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死於心臟驟停,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個人死於心臟驟停,其中80%發生在醫院以外。對於成年人來説,因壓力過大以及生活習慣不健康而發生猝死的情況開始增多;對於青少年以及幼兒而言,因溺水而發生心臟停搏的情況也較為多見。在出現心臟停搏時,如果不進行及時處理,就會導致人全身的組織與器官出現缺血缺氧,進而在短時間內對重要器官以及腦部造成嚴重的損傷。如能在短時間內對出現心搏驟停的人進行心肺復蘇,就有“喚起”其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為專業醫護人員的搶救爭取寶貴時間,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心臟驟停的死亡風險。而現階段,由於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較低,我國部分人群對心肺復蘇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只有專業的醫護人員能夠進行相關操作,在遇到需要進行心肺復蘇的情況時,往往因缺少急救常識、操作不規範,沒能阻止一場悲劇的發生。因此,我們人人都應該掌握心肺復蘇這一項可以保命的急救措施。
什麼是心肺復蘇
心搏、呼吸驟停是生命所面臨的最危急情況。當人體發生呼吸、心搏驟停時,必須在4~8分鐘內建立基礎生命支援(即心搏、呼吸迴圈),以保證重要臟器的血氧供應,直到建立高級生命支援(如心電監護、除顫儀、呼吸機及藥物等輔助治療)或患者呼吸、心搏恢復為止。心肺復蘇是用暫時的人工迴圈(胸外按壓)代替心臟自主搏動,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以達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復蘇操作步驟
(1)確認環境安全,做好自我防護
施救者要快速觀察周圍環境,判斷是否存在潛在危險,並採取相應的自身和患者安全保護和防護措施。
(2)判斷意識及反應
施救者用雙手輕拍患者的雙肩,俯身在其兩側耳邊高聲呼喚“:先生(女士),您怎麼了,快醒醒!”如果患者無反應,可判斷為無意識。
(3)檢查呼吸
檢查呼吸時患者如果為俯臥位,應先將其翻轉為仰臥位。用“聽、看、感覺”的方法檢查患者呼吸,判斷時間約10秒。如果患者無呼吸或嘆息樣呼吸,提示發生了心搏驟停。
(4)呼救並取得AED
如果患者無意識、無呼吸(或嘆息樣呼吸),立即向周圍人求助,撥打急救電話,並取來附近的AED。
(5)胸外按壓
在呼救的同時儘快開始心肺復蘇。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將一隻手掌根緊貼患者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水準(胸骨下半部),雙手十指相扣,掌根重疊,掌心翹起,雙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傾,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確保按壓深度5~6釐米,按壓頻率100~120次/分鐘,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完全回復原狀。
(6)開放氣道
檢查口腔有無異物,如有異物將其取出。用仰頭舉頦法開放氣道,通常使患者下頜角及耳垂的連線與水準面垂直。
(7)人工呼吸
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氣2次,每次約1秒,吹氣時應見胸廓隆起。
(8)迴圈做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迴圈做30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30:2),每做5組評估患者呼吸和脈搏。
(9)復原體位
如果患者的脈搏和自主呼吸已經恢復,將患者置於復原體位(穩定側臥位),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徵,並安慰照護患者,等待專業急救人員到來。
心肺復蘇“四誤區”
(1)心肺復蘇只能由醫務人員來做
在醫院內發生的心搏驟停,醫務人員會做相應的救治。但很多心搏、呼吸驟停發生在醫院外,此時,必須立即進行心肺復蘇,以免錯過搶救的黃金時間。因此,當心搏驟停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公共場所時,就需要現場的目擊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過路人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2)一看到有人暈倒,不經評估就開始做心肺復蘇
有些患者暈倒並非心搏、呼吸驟停,不恰當的心肺復蘇可能會導致肋骨骨折等意外損傷。
(3)胸外按壓時,不時停下來觀察患者是否恢復了呼吸
一旦確定患者心搏、呼吸驟停,應儘量較少不必要的評估,一切多餘的動作都是在浪費搶救的寶貴時間。施救者應該一邊按壓,一邊觀察患者的反應,而不是停下胸外按壓,湊到患者鼻子上聽呼吸音,再搭一搭患者的脈搏。除非準備除顫、患者甦醒或專業醫務人員到達,否則應儘量持續進行心肺復蘇。
(4)按壓越用力越好
正確的胸外按壓強調“用力、快速、不間斷”的原則,腕、肘、肩關節垂直,以髖關節為軸,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體重和肩背部肌肉的力量進行按壓,按壓後保證胸部充分回彈。按壓的力度要適宜,用力過猛容易導致胸骨、肋骨骨折,甚至引發氣胸、血胸;按壓力度過輕,則不足以推動血液迴圈。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主動脈搏動消失,臨床上也稱為猝死。若未及時救治會引起全身的組織細胞出現缺血缺氧的狀況,進而導致器官功能異常,甚至死亡。心肺復蘇可以有效控制心臟驟停患者的迴圈功能、大腦功能和呼吸功能。因為心臟出現驟停的誘發原因還未確定,而且患者在心肺復蘇成功後仍然有很多危險刺激,因此需要實施有效的護理手段預防或減少其他的危險情況發生。急診護理圍繞患者展開,實施愈加嚴謹的護理服務,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徵,掌握其變化,對患者病症癒合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廣東省人民醫院 李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