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老一幼”係民心,一枝一葉總關情。嬰幼兒照護服務,不僅事關嬰幼兒的健康成長,也關係著千家萬戶的福祉與國家民族的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回顧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時提到“幼有所育”,並就今後民生事業發展作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重要部署。“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普惠托育體系,健全支援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並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為深入了解近年來托育服務體系狀況,光明日報記者會同中國兒童中心,在廣泛調研不同地區家庭在嬰幼兒照料方面的需求,以及不同類型托育機構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梳理了當前托育機構發展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金秋時節,伴著朝陽,許多家長牽著孩子的小手,陸陸續續走進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兒童中心早期兒童發展部托育班。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正式加入集體生活。門口處,萌鴨玩偶人、色彩斑斕的氣球門還有熱情洋溢的老師,正在迎接著孩子們的到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3歲以下的孩子送到托育機構照料。
據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現階段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約4000萬,超過三成嬰幼兒家庭有托育需求,但托育服務機構入托率僅為5.5%左右。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每千人口托位數是2.03個,距離“十四五”期末要達到4.5個的目標仍有差距。
拓展社區托育服務功能,完善嬰幼兒照護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支援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不久前,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援措施的指導意見》,圍繞嬰幼兒照護的難點,提出多項具體措施。
那麼,家長對托育服務還有哪些心聲?持續走熱的托育行業該如何更加健康發展?請跟隨調研組一起走進本期光明調查。
1、家長心聲:入托需求多樣化期待服務專業化
嬰幼兒照護領域入托需求旺盛。今年3月剛添了二孩,而大女兒還未到入園年齡,如何更好地照看兩個孩子,家住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全職媽媽邢鑫犯了難:“二孩的到來確實會消耗自己不少精力,以至無暇顧及老大。”面對這種狀況,邢女士和家人商量後,一致決定把大女兒送往托育班。
“家裏的四位老人都還沒退休,保姆在早教方面也不專業,還是把孩子早點送去托育機構更放心。”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劉女士,在孩子兩個多月時就開始考察周邊的托育機構。江蘇省南京市的仲女士,也在兒子兩歲半時就把他送往托班,“讓孩子提前適應集體生活,跟幼兒園做好銜接”是她的考慮。
調研組在走訪中發現,超半數以上的家庭有著強烈的入托需求:從雙職工家庭無人照料到選擇專業看護、減輕老人負擔,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到為孩子創造社交空間,當前家長的托育訴求呈多樣化趨勢。
家長追求更加專業化的托育服務。“我當時看了好多家托育機構,家周圍沒有公辦的,民辦的有的臨街、有的地方小,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家近、周圍環境安全的托育班。”河北省邯鄲市的牛子茹説,她每天上下班路上只需要花費五六分鐘接送女兒,托育班價格每月兩千元左右,比請育兒嫂還便宜五六百元。
來自上海市的2歲孩子媽媽王女士表示:“我主要會考慮托育機構的距離、環境、飯菜、老師配置等多重因素,綜合看當前還是私立的師生比相對高一些,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
“我們選擇托育機構主要看中獨立安全的戶外場地”“價格是我考慮的重要因素,一直想找性價比高的公立托育,但家附近大多還是私立的,一線城市基本上都要每月1萬元左右”……既要有的“托”,還要“托”得好。隨著對孩子重視程度的提升與科學育兒理念的深入,家長越來越看重托育機構的專業性,“不僅僅希望能有人幫忙帶孩子,更希望孩子能在專業指導下健康成長”。辦學性質、安全保障、地理位置、價格高低、內外環境、師資水準、照護內容等,都成為影響家長選擇托育機構的考量因素。
有過托育經歷的家庭對該選擇基本滿意。“寶寶從半日托過渡到全日托,很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每次接他回家都戀戀不捨”“孩子在家吃飯總要追著喂,入托後能自主吃飯了”……
調研中,有過托育經歷的家長普遍對在托育機構照護孩子的選擇表示基本滿意。“小核桃剛入園時會一直在門口哭,一段時間後就逐漸適應了,交了很多新朋友。”仲女士説。邢女士也表示,大女兒很喜歡去托育班,培養出了規律的生活作息,她現在可以騰出更多時間照顧二孩了。
2、機構發展:行業邁入快車道托育品質穩提升
托育機構發展迅速。穿過綠茵場,走進寬敞明亮的陽光房,傳統中式的環境佈置,和諧統一的色彩搭配,繪本和玩具擺放得井然有序。在北京市一傢俬立連鎖幼兒園的豐臺校區,一名2歲的小朋友,正坐在桌椅旁,專心地玩嵌板,老師則在一旁示範指捏的動作,耐心地講解每個形狀的特點。該幼兒園教師王曉雲感受明顯的是,最近前來諮詢托育服務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渴望能夠在育兒方面獲得專業支援。
中國兒童中心早期兒童發展部托育班,于2019年3月正式開班。“目前一共6個班,招有1.5歲至3歲的近100名幼兒,班額已滿。”托育班負責人王瑛説。
在雲南昆明,成立於2021年的復興托育園,能夠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各類托育服務。該機構課程研發部負責人徐菁介紹:“年輕父母對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非常迫切,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位家長的托育需求也各異,為此,我們設置了不同類型的課程,還跟社區合作開辦托育服務。”
《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2)》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托育供給服務水準不斷提升,2017年及以後成立的托育機構數量佔被調研總數的近八成。
托育從業人員自身學歷及教育水準不斷提升。0至3歲的嬰幼兒,可謂“世界上最柔軟的群體”。“照護嬰幼兒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的教育理念也要時時更新。”王瑛説,機構每年都制定教師培訓方案,每月至少培訓三次,包括保育、安全、衛生等不同主題內容。對外還舉辦“托舉明天·育見未來”研修班,每年培訓托育人員近千人。
張夢寒本科、碩士學的都是學前教育專業,去年9月入職中國兒童中心托育班後,接受了系統的培訓。“比如新學期,如何處理孩子的入托過渡、分離焦慮,怎樣根據嬰幼兒的不同年齡發展特點,開展保育照護和發展支援。”
不少托育機構與專業院校正在托育人才培育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徐菁所在的復興托育園,與昆明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探索合作模式,托育園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平臺,學校定期為機構組織培訓。今年昆明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有十多名幼師專業的學生來園實習,該校也準備開設托育專業,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托育機構以社會力量舉辦為主,收費較高。“全托班每月的保育費7000元、伙食費500元、雜費200元。”王瑛介紹,中國兒童中心早期兒童發展部托育班屬於公辦機構,沒有房租支出,但人力成本仍較高,這導致收費價格很難降下來。
截至2022年7月,北京市托育機構95%以上為營利性商業機構,2020年平均每月收費7039元。
“我們園一年成本需要300多萬元,房租和工資佔了大頭。照顧年齡越小的孩子,對老師的專業性和其他要求也就越高。”北京市朝陽區一家托育中心的負責人張老師説。
對於托育機構來説,成本、生源、信任的建立都考驗著機構能否“活下去”。“穩定的生源是托育園發展的關鍵,我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也是招生。”徐菁坦言。張老師表示:“這幾年受疫情影響,不少處於起步階段的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不足,面臨不小的辦園壓力。”
3、托育之困:數量少、均價高、品質參差不齊
普惠性托育機構匱乏,難以滿足家庭送托需求。近年來,托育機構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矛盾,但是普惠性托育機構數量匱乏,難以滿足諸多家庭的入托需求。
“不是沒考慮過送寶寶去托班,但是離家最近的開車也要十幾分鐘,價格更是不便宜,最後還得請老人來幫忙。”生活在湖北省宜昌市的崔女士是名初中老師,平時工作很忙,“想送孩子去托班鍛鍊一下,但很難找到我們小時候上的父母單位辦的那種托班。”
崔女士的需求並非個例,多數家庭都傾向於選擇公辦機構和非營利性機構提供的普惠性托育服務,其價格可接受、方便可及、品質有保障。然而,托育服務資源不足、價格偏高依舊是當前痛點。調研發現,目前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服務的托育機構,大多是幼兒園內托班和部分早教機構轉型而來,社區托育和家庭托育佔比較少。
托育機構行業標準模糊,品質參差不齊。“我們採用標準化配餐,由中央廚房統一送到9家直營店中。”北京市一家托育機構負責人田捷介紹,專業定制化飲食,有利於托育機構規範化管理。“中國兒童中心有獨立的食堂,按照營養帶量提供健康餐飲。”王瑛説。
目前,我國嬰幼兒托育服務在標準規範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制定了托育機構設置標準、管理標準,對托育機構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但調研發現,在落地實施過程中,關於托育服務機構的設施設備、人員配備、衛生保健、舉辦經費、安全防護等規定並未進一步細化,相應的監測評估制度也未跟上,托育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可參考的工作流程,提供的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托育機構運營成本高,配套扶持仍需細化落地。“我們在北京有9家托育機構,全日托每月收費9000-10000元。”田捷告訴調研組,家長們吐槽“費用高”,但機構也確有難處。“托育機構場地必須位於三層樓以下,這樣的房子租金較高。相比房租,人力成本更高,如照顧18個月以下幼兒的師生比是1:2,18個月以上是1:3。”高運營成本,推高了托育費。
張老師説,在師資培訓方面的支出也不少,一名老師培訓一週,大約需要4000-6000元,而招聘剛畢業的教師,時間成本投入難以避免,導致前期支出也不小。
2022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印發《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房租和稅費減免、社會保險支援等26條紓困扶持措施。但托育服務配套支援體系的完善還需要一段時間。部分受訪機構指出,城市托育機構的運營成本比較高,回收效益慢,獲得的實質性支援較少,尤其是遇到特殊時期,托育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
托育從業人員人才培養體系尚不成熟。目前,托育行業尚存數百萬的專業人才缺口,這成為制約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早期教育教師人才培養方面,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造成早期教育專業人才分佈不平衡。截至2020年,全國開設早期教育的高等院校僅有71家,且多為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教育部今年9月發佈的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已面向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和緊缺領域,將嬰幼兒托育專業納入其中。
此外,現階段我國對0至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教師的資質要求較為模糊,各地區從業要求標準不一。調研發現,部分托育機構對從業人員的學歷和專業要求不高,部分從業人員甚至沒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薪資待遇偏低,也增加了從業人員的流失率,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制度缺乏導致從業人員品質標準出現偏差,人員素質難以保證。
4、解決之策:多措並舉推動“幼有所育”更加普惠優質
堅持普惠公益,加大服務供給,滿足托育需求。近年來,我國普惠托育服務供給不斷擴大。2020至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持續開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0億元,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超過50億元,累計新增托位20萬個。在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還需切實提高托育服務的品質,滿足家庭多元化的需求。在托育服務的時間安排上,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計時托、臨時託管等可供選擇的多種服務。在托育內容上,根據0至3歲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來提供托育服務,應注重以保為主,保教融合。在服務地點的選擇上,要重視發揮社區的作用,支援社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托育服務,最大程度利用已有場地,建立社區托育服務點,盤活社區資源,使廣大家庭能夠享受到便利的托育服務。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單獨或聯合舉辦等形式,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
規範服務標準,加強行業監管,提高群眾滿意度。2019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同有關部門先後制定印發了托育機構設置標準、管理規範、保育指導大綱、嬰幼兒傷害預防指南、托育機構負責人和保育人員培訓大綱等,對於促進托育機構規範起步和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應優化細化托育服務行業標準體系,為托育機構提供更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依據,包括從業人員準入、日常管理、監督監管等方面,提高托育服務發展的水準,解除家長後顧之憂。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托育機構發展較快的地區進行試點,取得較好經驗後逐步在更大範圍推廣。
出臺配套政策,提高支援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探索將普惠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加快推進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的支援政策。在增加公辦托幼一體服務供給的基礎上,向其他民辦托育機構提供相應的補貼,以降低機構運營成本,進而減輕家庭入托負擔。出臺相應配套政策,鼓勵社區改造閒置的房産或新建場地來為托育機構提供場所,並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援和稅收、租金等方面的減免。制定企事業單位開辦托育機構的管理辦法,發揮各個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全社會共同參與,推動建設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類型的托育機構。
培養專業人才,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可持續發展。積極支援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加強嬰幼兒托育專業學科建設,結合托育行業發展優化專業設置,完善教學標準,培養早期教育、托育服務人才,提高托育服務專業化水準。教育部門組織編寫相關嬰幼兒托育專業教材,為推進托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托育服務能力和水準提供有力支撐。加強校企合作,引導、鼓勵高等院校嬰幼兒托育專業人才進入托幼機構實習及就業。制定嬰幼兒托育服務人員從業認證標準,依法逐步實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大力開展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素養等培訓,並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提高嬰幼兒照護服務能力和水準,建設一支品德高尚、富有愛心、敬業奉獻、素質優良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隊伍。完善托育機構從業人員職稱評定辦法與獎勵機制,增加托育機構從業人員對職業的歸屬感,在全社會增強托育職業的榮譽感、吸引力,提高社會對於托育服務重要性的認識。
(作者:光明日報與中國兒童中心聯合調研組本報記者:蘭亞妮、楊桐彤)
(中國兒童中心:王萍、邱天敏、朱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