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改革案例。“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經驗與案例。
“三個決不”原則,造就“男神”老師
“男神男神男神……”如今的濟寧市第十五中學南校區,每次劉成龍老師踏進班級,就會響起震耳欲聾的鼓掌聲和歡呼聲,和諧的師生關係、濃厚的學習興趣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男神”是如何煉成的?這還得從劉老師的“三個決不”原則説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要解決當前中小學作業量過多、品質不高、功能異化的問題,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教師作為作業的設計者和評價者,持續優化作業實踐需要實現轉向。在“雙減”政策下,要想從繁重的作業中解放學生,關鍵問題之一是要解決作業設計問題。根據“雙減”政策要求,減少機械、無效作業是關鍵。學校高瞻遠矚、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行動在前,學校教導處牽頭,組織教研組長和骨幹教師進行作業佈置校本培訓,要求老師佈置不超綱、有梯度、有選擇性的作業。每個孩子都要有適合自己的作業,作業的分層、彈性和個性化成為必然。減作業不能減品質。老師們得動腦筋研究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作業,同時融入研究性和思維品質,讓孩子好奇、探究、掌握知識。“各科作業分兩層,避免重復、沒有意義的作業,如果學生聽寫能過關,字詞一個不抄也可以,以此激發孩子們主動預習和復習的內驅力。
“作業是手段而決不是目的”!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決不能為了佈置作業而佈置,更加決不能為了懲罰而佈置!基於以上政策支援和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思考,劉成龍老師大膽創新、銳意改革,以“絕不佈置無效作業、絕不拖堂、絕不佔其他老師的課”的“三個決不”原則,成為落實雙減政策的先行者和領路人。其中最為重要、最受學生歡迎的就是劉老師響亮的口號“作業最少,成績最好”!開學第一節課,劉老師就朗聲宣佈“我們的口號是“作業最少,成績最好”,你們一定有小學同學在我們學校其他班級,你們隨時打聽,如果哪一天我們的作業比其他班級多,你們就不用寫作業!”
初中語文課後作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設計注重語言知識積累,作業難度不大,以歸納為主,誦讀記憶為輔,旨在讓學生找到心理舒適區,溫故知新,訓練記憶、理解等思維。第二階段設計注重高階思維的培養。語文思維型作業,是初中生在探究問題引領下,基於自身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展開探究,以培養解決問題、探究、推理、創意、構思等高階思維為著眼點,呈現整個探究過程的語文作業,有助於學生在呈現個性化思考的過程中獲得高階思維的發展。
由於初一任務很輕,大部分內容小學已經涉及,所以首先要合理規劃,大膽取捨。單元合併,抓大放小,以培養能力和興趣為主。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上臺講課,課標為主,教材只是輔助的材料,講什麼怎麼講都是學生説了算,老師輔助教學。當孩子們真有疑惑是老師再出馬,于無疑處設疑、于疑問處解惑。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大部分的任務都在課堂上完成和落實,這就為課下不佈置無效作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我們一定要明確,不管是寫作業還是聽寫、默寫等,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聽寫時讓孩子們適當“偷看”,在最緊張時落實下來,何必非得課下抄寫,何樂而不為?
前置作業通過圈定所學生詞、匯總相關知識點,讓學生以觀察、識別、歸納、分析、總結的方式,使所學知識由點成線、由線結網,循序漸進實現課前導學和課程學習的順利銜接,從而獲得個體發展。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抓手,夯實基礎、兼顧拓展,在前置學習中就更容易做好新課的學習鋪墊。課後作業幫助學生復習、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圍繞語言、語篇、語用進行設計,從鞏固積累性作業到模倣探究性作業,最後到拓展創新性作業,逐級發展,實現課後作業設置的層次化。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出題,並備註出題的理由。變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為調動所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過程。構建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意義。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自動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成為有效的知識。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出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實現“再創造”。
作業評價是為了落實學習方法指導,即對佈置的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及時反饋。檢查和評價方式可以是綜合學生檢查與自評、小組檢查與互評和教師檢查與評價,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的方向,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劉成龍倣魯迅先生自題小相
腹有詩書氣自華,
豪情渲染萬千家。
千盅酒灑雲追月,
萬首詩成夢落花。
無用人間多喜愛,
但求俗世一閒暇。
平生自是常疏快,
笑看斜陽映晚霞。
劉成龍,濟寧市第十五中學語文教師!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熱愛教育事業,詩詞創作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倡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語文,輕鬆學習”“作業最少,成績最好”的“男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