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螢幕暴露或影響兒童早期認知發育。這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團隊得出的研究結論,研究論文日前線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上。
江帆團隊長期研究生活方式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建立了覆蓋10省市、超過22萬名兒童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發展研究隊列。該隊列建立於2012年,科研人員從母親孕晚期開始進入研究,至今已經隨訪至兒童10歲。通過對這些兒童進行數據追蹤,研究人員闡明瞭嬰幼兒生命早期螢幕暴露不同軌跡對認知發育的影響規律。
研究人員前期通過學齡前隊列數據研究,發現上海市有76%的兒童在2歲前就開始接觸電子螢幕,24%的兒童在1歲以前就開始與家長一起被動看電視。除了接觸螢幕年齡越來越小以外,螢幕暴露的時間之長也令人憂慮。以剛進入幼兒園的3歲兒童為例,其每日平均接觸螢幕時間長達2小時50分鐘,78.6%的兒童超過了每天1小時。
研究人員還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兒童的認知發育、語言及心理行為問題進行定期評估。研究發現,6歲以內兒童的螢幕暴露隨年齡增長主要有3種軌跡特徵:一組是6歲以內螢幕暴露持續較低,一組表現為早期增長特徵,還有一組表現為後期增長特徵。對這3組兒童的發育水準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剛出生後,嬰兒無論是發育水準還是氣質類型都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之後不同的螢幕暴露軌跡影響下,兒童在6歲時的認知功能(韋氏智力量表測量)和心理行為問題出現了顯著差異。以螢幕暴露持續較低組作為參照標準,早期增長組總智商水準減少6.7分,後期增長組減少8.2分;其中,後期增長組的語言理解和知覺推理能力更低,早期增長組的認知熟練分數更受影響,可下降10.6分。在心理行為方面,相較于螢幕暴露持續較低組,早期增長組兒童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明顯增加,尤其是注意力方面受損更加明顯。
研究結果顯示,6歲以內每天螢幕暴露始終控制在1小時以內的兒童認知和心理髮展水準是最好的。如果在嬰幼兒階段早期就出現較多螢幕暴露,即使後來螢幕暴露有所下降,仍然可以對兒童産生顯著不良影響。
研究人員解釋,這是由於嬰幼兒階段尤其是3歲以內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這一時期在真實世界豐富的環境刺激下,兒童對此的積極認知處理會使大腦前皮層和各腦區的功能進行迅速連接,從而形成認知控制所需的網路。但對電視、手機等電子産品,兒童大腦所採取的策略是被動處理,長期暴露在這種螢幕刺激下,會導致認知控制網路無法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在0~3歲過度螢幕暴露會影響兒童的認知控制能力,進而影響總智商水準以及注意力發展,並導致多動行為增多。而3歲以後螢幕暴露顯著增高的兒童,其智力水準受到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語言理解能力和知覺推理能力較低。
江凡提示家長,應儘量避免讓2歲前尤其是18月齡前兒童接觸電子螢幕,2歲以後兒童螢幕暴露時間應該控制在每天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