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然
家庭教育與父母參與對教育公平産生深刻影響。在媒體的聚焦下,“雞娃”式育兒成為公眾關注的重要社會現象。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和狂熱參與並不是我國獨有。
那麼,高強度和高密度的父母教育參與對子女的成長究竟有什麼影響呢?其影響是否存在階層差異?
大多數學者、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同意,父母教育參與對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發展是有益的。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下,父母的積極參與被認為是提高孩子教育成果的最佳途徑之一。美國教育政策制定者通過立法和各項推動舉措,以增加來自不同階級和種族/民族背景的家庭的父母參與。受此影響,“參與式父親”和“密集母職”文化逐漸興起。因此,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和認知發展迅速成為一種規範性社會行為。
然而,美國父母教育參與的顯著增加的趨勢並非沒有受到質疑和批評。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過度父母教育參與對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會造成負面心理健康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關於美國過度父母教育參與的實證研究都集中在高中和大學生身上,研究學者認為,社會經濟優勢家庭比弱勢家庭更有可能過度參與孩子的教育,提出了父母過度參與的可能性是否只存在於富裕家庭。迄今為止,關於父母過度參與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小學生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
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教育參與會帶來更高水準的學業成就和更低水準的內化心理健康問題。與中等程度的父母參與相比,高強度和密度的父母教育參與並不能帶來更好的回報和效果。此外,我們發現這種過猶不及的關係在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中基本一致,這表明父母過度參與和學生發展結果之間的關係不僅限于具有社會經濟優勢的家庭。
因此,教育政策制定者在鼓勵更多父母參與到孩子教育的同時,更加需要正確地引導父母合理科學地參與,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共築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