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熱衷於購買打上“兒童”標簽的食品,推動“兒童食品”市場越來越大。“兒童食品”價格比同類食品高出不少,有些家庭購買“兒童食品”的支出已經佔到家庭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上。但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兒童食品”並非食品分類,而是針對兒童行銷的食品。其火爆背後,是兒童市場的高溢價。與其説這些食品有益於孩子飲食健康,不如説這是一種行銷策略。
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最舍得花錢,尤其是在涉及身體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上,更是絲毫不會吝嗇。很多商家正是把準了廣大家長的這種心理,大打“兒童食品”行銷牌,進行精準收割。
市場上的眾多所謂“兒童食品”,不僅分量少,價格比同類普通食品更是貴出一大截。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很多“兒童食品”在營養成分、添加劑種類上與普通食品大同小異。還有些食品為了吸引兒童,在味道與顏色上下足功夫,添加過多的代糖、香精、色素等,這些味道甜美、顏色鮮艷的食品當然更能得到兒童的青睞,可殊不知如此“兒童食品”反而可能有害兒童健康。
此外,目前我國並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因而眾多食品包裝上標注的“兒童”不過是廠家的自説自話,嚴格意義上是沒有經過管理部門認可與審批的。可見,市面上的“兒童食品”往往存在名不副實的問題,對這種打著“兒童食品”幌子的行銷策略行為是該管管了,因為其不僅有虛假行銷損害消費者正當權益之嫌,更可能給兒童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
一方面,要加大對“兒童食品”標簽使用的管理,不能任由商家在包裝上“蓋個戳”就順利以虛高的價格流入市場,而要像兒童藥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一樣經過嚴格的認證方可使用。另一方面,“兒童食品”領域目前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因此必須儘快填補這類管理漏洞與標準空白,讓那些用心做“兒童食品”的商家有據可循,也滿足廣大家長對孩子健康食品的需求。唯有疏堵結合,“兒童食品”才可能名副其實,整個産業也方可行穩致遠。
當然,作為“兒童食品”忠實用戶的家長也要轉變思維,不要迷信所謂“兒童食品”,更不能將孩子的健康與飲食完全託付給大肆宣傳“兒童食品”的商家,而是要加強對孩子健康與飲食的關注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而在孩子飲食方面進行正確的選擇和搭配。家長掌握必要的兒童飲食健康知識,在給孩子的食品把關時才不會隨大流和輕易受到商家行銷策略的蠱惑,成為所謂“兒童食品”的冤大頭。同時,醫院、婦聯、學校等單位和組織,也可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長提供相應的輔導和培訓,聚合多方力量為兒童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尤其是關乎兒童健康的食品安全更是須臾馬虎不得。“兒童食品”就該是實實在在符合兒童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的食品,對於已經涉嫌觸犯兒童安全的底線和踩踏法律法規紅線的行為,管理部門必須出重拳予以整頓與治理。(作者係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