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的翅膀》劇照。資料圖片
近年來,優秀傳統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時會被當做“老古董”束之高閣。然而,傳統音樂如何才能擁有它誕生之初的生命力?國內首檔原創少兒民歌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嘗試著喚醒傳統音樂的活力,節目以孩子為主角,把孩子們的歌聲與傳統戲曲、民歌和兒歌相結合,開創了兒童節目和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歌聲的翅膀》通過五湖四海的小歌手們展現了傳統音樂如何與年輕的生命相遇。孩子用他們的藝術感受重新詮釋了傳統音樂,他們的歌聲帶著他們的生命溫度和成長印跡,紮根于各自的社會文化土壤,講述有溫度、有傳承的中國故事。來自大山的藏族少年登曾多吉帶來雪山的聲音,來自貴陽的縣城小餐館的李秋睿以“海豚音”驚艷四座,他們把媽媽的辛勞看在眼裏,用歌聲為媽媽分憂。民歌也是小選手王謙和母親之間情感交流的方式,讓母子倆的生活充滿歡聲笑語。還有很多孩子將民歌融入新的創新和改編,馬來西亞的華裔小姑娘謝淑恩用自己發明的“海浪音”重新演繹了土家族民歌《山路十八彎》,這些出色的演繹説明瞭傳統音樂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正如閻維文所言,“我們本來很擔心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不再有觀眾了,年輕人也不喜歡了,沒想到有那麼多小朋友們喜歡”。
《歌聲的翅膀》不僅展現了讓傳統音樂回歸生活的理念,也展現了孩子們的潛能,為教育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自由才多元,真實才動人,適合才是最好的。少兒對於傳統音樂的喜愛難能可貴,父母們應該關注孩子們真正的興趣愛好,把孩子的時間還給孩子,從他們真心喜歡的事物中樹立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一味功利性地去提高奧數、小提琴等技能。傳統音樂讓人回到自己的精神故鄉,找到文化的根。這些受到中華文化滋養的孩子,或生於斯長于斯,或遠居海外卻被民族文化所吸引,在音樂的滋養中漸漸養成中華少年的獨特風采。
少年強則國強,孩子們的實力超出了大人們的想像,連見多識廣的嘉賓們都屢屢表示驚嘆。一身紅衣、眉目清秀的小男孩兒王泓翔帶來的一首梅派京劇《梨花頌》,技驚四座,孫楠連連感慨“京腔京味自多情”“太美了”。被稱為“史上最小的豫劇票友”的河南小朋友王子辰,雖然僅有兩歲半卻把一段《誰説女子不如男》唱得有腔有調。孩子們還會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年僅9歲的吳耀傑用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表達了自己學習的壓力、被比較的無奈,訴説了自己希望做個有快樂有才華的人的願望。他們稚嫩可愛的颱風,自信真誠的態度源於他們對傳統音樂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把這份快樂分享給別人的願望,這些有悠久文化積澱、蘊含豐厚民族情感的音樂跨越了時空和地域再次打動了孩子們的心,是孩子們與傳統音樂的重逢。
《歌聲的翅膀》不僅展示了富有時代背景的經典歌曲、不同地方的民歌,還展示了中華大地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來自內蒙古的小男子漢阿比亞斯用歌聲讓觀眾感受到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遼闊,來自鄂溫克族的小姐妹德格金、迪拉甘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熱情的歌聲和少數民族獨有的音樂旋律感染了全場觀眾。這些豐富的文化不僅帶給孩子們快樂,也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和民族團結的力量,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産生認同感、自豪感。《歌聲的翅膀》創新地讓年輕的孩子與古老的傳統音樂相遇,用音樂熏陶個性,用文化滋養成長。人們期待著有更多這樣的節目涌現出來,用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陳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