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組織創作的首部大型壯族民族交響合唱《壯族詩情》于2011年12月4日晚7:30在北京世紀劇院進行首場演出,這是繼今年3月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獻演國家大劇院之後廣西又一舞臺藝術作品亮相京城舞臺。
《壯族詩情》由著名作曲家、原中央歌劇院院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錫津先生作曲,著名詞作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廣西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名河先生作詞。
一年多來,廣西文化廳多次組織主創團隊深入廣西的田間地頭、山村鄉野采風,零距離地與廣西壯族人民進行深入的交流,從廣西壯族的傳説故事、民族風俗、人文風情中精選出壯族音樂元素,融入濃郁地域風格、旋律優美獨特的器樂作品。
作品分為《地鼓》《天歌》《水秀》《山雄》四個篇章,首次將銅鼓、天琴、馬骨胡等廣西獨有的壯族民族樂器融入民族交響樂中,用民族交響合唱的形式演繹不斷發展變化的壯族情懷,用充滿詩情畫意的音樂語言講述了壯族人民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建設美好家園的繁榮景象,是廣西文化廳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和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次代表大會精神、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具體舉措,是壯族人民向中華民族大家庭獻上的一部具有廣西味、蘊含壯族深情的藝術作品。
據悉,此次《壯族詩情》北京首演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北京晁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
廣西文化廳廳長余益中表示,在全國上下積極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之時,廣西更加注重藝術精品創作工作,將今年定為藝術創作年,把創作作為文化發展的龍頭來抓,力保“改革不止、創作不斷、演出不停”,打造更好更多體現廣西氣派的文藝精品力作。下一步,廣西文化廳將認真分析各方提出的建議意見,對《壯族詩情》進行更加細緻深入的修改提高,使作品成為展示廣西民族文化魅力、樹立廣西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今後,廣西文化廳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廣大人民群眾打造出更好更多體現廣西氣派的文藝精品,服務於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介紹,大型民族交響合唱《壯族詩情》用四個篇章,展現廣西的天、地、山、水,是具有時代感的民族交響樂作品,既體現了廣西壯文化元素,又具備傳承的現代特點,是對廣西民族藝術的傳承,是對廣西舞臺經典的延續,更是壯族人民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獻禮。
第一樂章《地鼓》
壯族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銅鼓記錄著壯族人的信仰、崇拜、追求和精神世界。那回蕩于綠色叢林、原野村寨之間的聲聲震撼,仿佛是大地之母親向她的兒女們發出的聲聲呼喚。
第二樂章《天歌》
壯族人素有能歌善舞的傳統。祖先傳下的天歌、天舞、天琴,讓天上人間融融一體。“天歌”引發出一個古老民族與自然萬象的對話,這裡蘊含的,已不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感恩的情愫,而是一個聰慧民族對自身所處得天獨厚環境的高度認知與自省。
第三樂章《水秀》
廣布于美麗紅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的壯族瑰寶——壯錦,是珍貴的民族奇葩。分不清是絢麗的壯錦織活了秀水,還是甲天下的秀水流動了壯錦。國人眼中的廣西,永遠是山青水秀,至美至柔,秀甲天下,永不衰老的美麗女神。
第四樂章《山雄》
廣西——這是一片誕生英雄的天地,擁有遼闊延綿、孕育雄魂的山巒。靜靜的峰林,像列隊的戰士,守衛著祖國的南疆;雄渾的群山,煥發著春意,鼓動著生命的吶喊!
新時代的壯族兒女正演繹著永不落幕的英雄史詩,如同一輪鮮紅的朝陽,映照在八桂大地、北部灣畔……
相關新聞:
《壯族詩情》新聞發佈會 主辦主創介紹創作過程
專家高度評價大型民族交響合唱《壯族詩情》[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