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劉天華演奏了《空山鳥語》,聽眾又被帶入一個蒼山翠谷、鳥語花香的境界。劉天華還演奏了《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琵琶曲。當劉天華演奏完最後一曲時,歡呼聲、鼓掌聲此起彼伏。劉天華一次次返場答謝,可熱烈的掌聲仍在大廳裏回蕩。在場的外國人也非常激動,他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中國會有這樣美妙神奇的音樂。特別是雷興教授,更是讚嘆不已。他特意留下來等候劉天華,和他緊緊握手,向劉天華表示祝賀和感謝。這本來是一次國際音樂盛會,而劉天華卻意外地成了音樂會最耀眼的主角。當曲終人散時,還有不少中外人士到臺上向劉天華熱烈握手祝賀。難怪曹安和後來在回憶中誤將那次音樂會稱為劉天華的“獨奏音樂會”。
音樂會後,雷興教授還特意拜訪了劉天華,並向高亭唱片公司推薦,為劉天華灌制了兩張唱片。從此,二胡音樂大踏步地登上了樂壇的“大雅之堂”。
20世紀初,中國民族音樂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當時的統治者中竟有人以“有傷風化”為由取締音樂教育。也有一些人主張“復興雅樂,不聞西樂”,片面地抵制西方音樂。而另一些人則主張“全盤西化”,甚至把西洋音樂説成是“藍眼金髮的美少女”,而把中國傳統音樂説成是“不堪入目的黃臉婆”。劉天華扛著“中西融合”、“洋為中用”的大旗,思考和探索著中國民族音樂的方向,既要守住民族音樂具有的優良傳統及其特色,同時承認並利用西方音樂的優勢,來改進和發展中國民樂。
劉天華的品格裏,既有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又有向世界虛心學習的使命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得大量的民間音樂手稿,包括《佛曲集》、《瀛州古調》,以及為梅蘭芳先生訪美演出用五線譜譜寫的《梅蘭芳歌曲集》等具有文獻性的樂譜得以保存。也正是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音樂家致力於收集、整理我國的民間音樂,使《二泉映月》等精品才得以留傳於世。而劉天華本人,則以其中西融通的深厚藝術修養和想像力豐富的藝術靈感,創作出十首二胡獨奏曲:《病中吟》、《良宵》、《悲歌》、《閒居吟》、《苦悶之謳》、《月夜》、《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以及《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三首琵琶曲。這些作品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成果,也是我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藝術瑰寶,至今仍廣為流傳,久盛不衰,其中《病中吟》、《空山鳥語》和《良宵》三首作品被評為“20世紀中華音樂經典”曲目,為我國民族器樂寶庫增添了不朽的藝術珍品。
作為一個音樂領域中的改革先驅,在傳統的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的結構和演奏技巧方面,劉天華先生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如把二胡傳統的三把位演奏發展到七個把位,規定了固定的定弦音高和琴碼到千斤的基本距離;規範了弓法、指法,明確了揉弦、下滑、上滑、顫音等技巧的運用規範。在其兄劉半農先生的幫助下,他還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計算,確立了琵琶的“六相十三品”,並在傳統琵琶品位上安裝可以拆卸的半音品位裝置等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擴展了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豐富了它們的表現力。
1932年6月,劉天華在去北平天橋聽寫鑼鼓經期間,不幸染上了猩紅熱,6月8日病逝于北平,終年只有37歲。這位德藝雙馨、才華橫溢的民樂大師,生命止于英年,但是,他所創作的民族音樂,卻流成了大河,流進了人們的心裏。自他以後,中國民族器樂開始了真正的光明行。
“民樂宗師”
創作人:李嵐清
創作時間: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