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抗疫一線,張曉鵬(左)和曹誠研究員身著正壓防護服進入“紅區”。張振威 攝
淩晨兩點半,張曉鵬的車駛出河南商丘。那是張曉鵬印象裏最空曠寂寥的夜晚。高速公路上,車輛寥寥無幾。身旁的愛人時不時叮囑他“慢一點”,后座上的女兒已經披著毯子安然入睡。
2002年是張曉鵬分配到原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第二年,非典疫情開始在我國肆虐。張曉鵬的導師陳薇帶頭進入生物安全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甚至更久。在他的記憶中,導師陳薇總是風風火火,為了儘快研製出有效藥物,陳薇每次進實驗室前總是少吃少喝,甚至還穿上了成人紙尿褲。這樣的事,對剛畢業不久的張曉鵬來説無疑是震撼的。也是從那時起,張曉鵬抱定了跟著陳薇與病毒對抗的決心。
那一次抗擊非典疫情,陳薇團隊在國內外首先證實他們所研究的干擾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複製,14000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那時,張曉鵬也曾和導師一樣不眠不休。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7200分鐘!張曉鵬和戰友們在實驗室裏一直守著設備,觀察細胞生長狀況,每隔10分鐘記錄一次系統運作參數。直到墻上的時鐘跑完了整整120圈,張曉鵬和戰友們才意識到自己快一週沒有踏出實驗室的門。
有人説,戰場容不得失敗。對於當時的陳薇團隊來説,情況便是如此。
為了防控非典疫情,上級給陳薇團隊下達了“重組人干擾素ω”的需求任務,然而,最初的産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量。更嚴峻的是,當時團隊沒有大規模發酵的經驗。
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細微到極致的觀測,分毫不差的調整,張曉鵬和戰友們終於配合導師陳薇成功打通了干擾素的大規模發酵工藝,滿足了“重組人干擾素ω”生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