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鵬近照。邵龍飛 攝
——記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鵬戰“疫”片段
中國網軍事8月25日訊(通訊員邵龍飛 莊穎娜 李曉明)“問英雄誰是英雄?武漢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見,武漢!”
這是張曉鵬微信朋友圈裏最新的一條狀態,時間是2020年4月16日。
那一天,作為軍事醫學專家組成員之一的張曉鵬,在離別的大巴車發動那一刻,用這條朋友圈告別武漢——這片他與戰友們戰鬥了81天的“阻擊陣地”。
張曉鵬説自己並不是個感性的人,可在武漢戰鬥的81天,他仿佛“無時無刻不在被一種情緒感染著”。對於一名軍隊科研工作者來説,在武漢與新冠病毒的零距離搏鬥,就是他們作為“一名戰士真刀真槍上戰場”的時候。
也是在這81天中,習慣於寂寞、不長于言辭的張曉鵬真切地感受到熱血在燃燒。
那種炙熱的感覺是一份責任——軍裝在身,就要衝在戰鬥最前線;是一種力量——再難再險,也有最堅實的臂膀支撐前行;是一片情懷——心裏裝著祖國和人民,義無反顧地衝鋒就是一種本能!
從沉默寂寥的寒冬,到萬物勃發的初夏,81天,成為張曉鵬軍旅歲月乃至整個人生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時光。武漢,也已成為張曉鵬人生坐標中的重要一點。張曉鵬説,當時光的流水已越過那段驚險的懸崖,回頭望去,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永遠也不會忘記。
在實驗室做實驗的張曉鵬。邵龍飛 攝
一聲令下,連夜回京——“逆行”不是選擇,而是使命
窗外,零星的爆竹聲偶爾會打破夜的寧靜。
這是張曉鵬過往人生中經歷的最不安的農曆新年。回頭看看日曆——2020年1月25日,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就在新年來臨前夕,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發佈1號通告,關閉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
武漢封城了。
終於,張曉鵬手裏握著的電話響了——
“我們要去武漢支援,能不能趕回來?”
“馬上趕回來!”
電話那頭,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張曉鵬是陳薇的學生,自打2001年畢業分配到原軍事醫學科學院就一直跟著陳薇。多年的相處,讓張曉鵬對陳薇的語氣極為敏感。他“聽得出老師看似平靜的語氣裏,其實已經焦急萬分”。
挂斷電話,張曉鵬才意識到,剛剛自己下意識的回答將結束他的春節假期。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他與家人共度春節的計劃。但那時候的他不會想到,改變的,遠不止這些。
“我就説,你怎麼還不走。”張曉鵬的父親張傳啟故作輕鬆地打趣道。
母親和妻子已經在默默收拾行李,96歲高齡的姥姥也被驚醒,坐在床邊,欲言又止。張曉鵬突然覺得愧疚。多年沒有回老家過春節,這次他們一家三口剛剛在河南老家住了不到30個小時就要離開,張曉鵬心裏不是滋味。他知道父親半開玩笑的語氣裏藏著不捨,但也透著堅決。他知道姥姥的欲言又止裏藏著失落,也包裹著疼惜。
張曉鵬的父親也曾是一名軍人。當年駕駛戰機翱翔于祖國藍天的場景,至今仍是他記憶深處最珍貴的畫面。父親知道,同樣是保家衛國,戰場有不同,使命卻一樣重如泰山。如今,到了兒子上“戰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