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與轉變:

前景幾何尚未可知

面對著即將壽終正寢的美國“俄亥俄”級和來勢洶洶的俄羅斯“北風之神”級,“哥倫比亞”級的出現似乎十分迫切。然而,當看到“薩德”加速擴散和反導試驗接連不斷,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全面升級核力量的言論後,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依然執著于通過強大的核力量來維護其全球霸業。這份執念背後,是大國對抗的冷戰思維。

不過,未來將處於對抗一線的“哥倫比亞”級能否將美國人的執念付諸實際,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且不論X型尾舵、通用垂發、電推進等新技術存在的應用弊端可能造成的不穩定、不可靠問題,單説如今的海洋作戰環境,就已遠非“俄亥俄”級誕生的那個年代可以比擬。在密集交織的水聲監聽網路和不斷完善的空海反潛力量面前,“哥倫比亞”級的新技術到底能發揮幾成功力尚未可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力推貿易保護、擴大海軍規模的政策背景下,“哥倫比亞”級還需在作戰能力、建造成本、技術創新、研發週期之間取得平衡,新潛艇必定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協。

放大來看,美軍的新核體系折射出美國在發展核武器思路上的轉變:從追求威力到注重精度、從追求數量到注重品質、從追求彈藥到注重平臺。隨著“炸彈之母”這類高殺傷常規武器的不斷發展,以“哥倫比亞”級為代表的核打擊平臺的實戰價值需要進一步評估,世界各國在核武器使用上將愈發謹慎。未來,“哥倫比亞”的前途未必是一片光明。

  資料來源:美國國防部相關採辦決策備忘錄和美國海軍發佈的公開資料

資料整理:張 棟、馮 偉

圖表設計:梁 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