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
1936年8月,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採訪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14個月後,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一經出版,就轟動世界。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看過此書後,3次約見這位與紅軍將領們打過交道的年輕人。
斯諾在書中稱長征為人類精神堅定無畏的豐碑。他寫到:“這些人當兵不只是為了有個飯碗,這些青年為了勝利而甘於送命。他們是人,是瘋子,還是神?”
當時的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還在長征途中,斯諾見到的是剛剛經歷過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央紅軍。這支隊伍翻越了18座山脈,其中5座經年被雪覆蓋;跨越了24條大河,歷經12省25000華里,幾乎每天都有一場遭遇戰……
在事關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湘江戰役中,擔負總後衛的紅34師在師長陳樹湘的率領下,與十幾倍于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4天5夜,鮮血染紅了滔滔江水。
開國中將韓偉在回憶錄《紅34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中曾這樣記述:“彈藥打光了,紅軍指戰員就用刺刀、槍托與衝上來的敵人拼殺,直殺得敵人屍橫遍野。我團一營有位福建籍連長,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腸子被敵人炮彈炸了出來,仍帶領全連戰鬥。陣地上空炮火橫飛,山上的松樹燒得只剩下枝桿,但同志們仍英勇堅守陣地,頑強戰鬥。”
率部突圍時,陳樹湘不幸傷重被俘。押送途中,他趁敵不備,以驚人的毅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湘江一役,長征出發時8萬餘人的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5年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獲軍事指揮權,在他高超的指揮藝術下,儘管險境中的紅軍從此擺脫了危機,但長征途中依然有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前有地方軍閥的堵截,後有國民黨部隊的追擊,每天天上幾十架飛機盤旋轟炸……
就在毛澤東指揮3萬紅軍擺脫國民黨40萬重兵追剿、在貴州高原上演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四渡赤水”後,雪山草地又擋在了這支衣衫襤褸、缺吃少彈的隊伍面前。
“草地綿延數百里,渺無人煙,沼澤遍佈。我們呢,能吃的都在肚子裏,能穿的都在身上,缺衣少吃,無醫無藥,每天都有戰友犧牲……”98歲的老紅軍張文説,“雖然80多年過去了,但我永遠記得長征路上的大哥大姐們,他們中許多人在行軍、戰鬥中倒下了!”
據保守統計,至少有1萬名紅軍因為饑餓、寒冷、疾病倒在了四川西部的大雪山上和縱橫五百里、充滿毒素的水草地裏。
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一旦胸中的火焰被理想點燃,縱是千難萬險,也無法阻擋這些腳穿草鞋的紅軍將士。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激戰嘉陵江、血戰獨樹鎮……據統計,各路紅軍在漫漫征途中同敵人共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鬥,跨越了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創造了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1936年10月,當幾路九死一生的長征隊伍最終在中國西北會師的時候,紅軍的數量由30余萬人減到4萬餘人。犧牲者的名單上,包括422名營以上幹部,其中有8名軍以上幹部、80多名師以上幹部,以及更多的無名烈士。
“長征,意味著壯烈的犧牲、輝煌的勝利和精神的崛起,也塑造了這支軍隊的性格、底蘊和氣質。”軍史專家徐佔權説,只有理解長征、理解長征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軍隊、理解這支軍隊的精神。
砥柱
“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於此。”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的第3年,來到延安採訪的另一位外國記者史沫特萊在書中這樣寫道:長征已經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剛剛結束長征的中國共産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拋棄前嫌,團結國民黨共禦外侮。
8月22日,在陜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下轄3個師的師長分別為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的林彪、賀龍、劉伯承。
兩個月後,在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南方8省堅持了3年遊擊戰的遊擊隊員走出深山野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南昌起義時的前敵總指揮葉挺任軍長。
用國民黨的軍帽取代紅軍的八角帽,許多紅軍戰士一時難以接受。在陜西三原召開的129師抗日誓師大會上,滂沱大雨中,劉伯承第一個戴上綴著青天白日徽的黃帽子:“為了救國,讓我們暫時和紅五星告別吧……”
“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當數十萬眾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華北抗戰發生危機的時刻,尚未改編就緒的八路軍,毅然東渡黃河,開赴華北,直接對日作戰。
在平型關,八路軍第115師伏擊日軍精銳板垣第5師團,打破了所謂“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雁門關,第120師轉戰南北,殺傷日軍500余人,擊毀日軍大量汽車、坦克和裝甲車;
在陽明堡,第129師一部夜襲日軍機場,擊毀敵機20余架,囤聚山西的日寇一時失去了空中突擊力量,不得不分兵防禦後方;
……
全面侵華之初,日軍並未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這支人數不足4萬、不少士兵甚至還沒有一支槍的隊伍視為對手。
“幾仗下來,小鬼子就都知道戴斗笠的八路不好惹了。”老紅軍夏精才曾回憶,從南方長征過來的紅軍多數有戴斗笠的習慣,沒想到這竟成了令鬼子懼怕的標誌,“我們雖然缺少武器,但個個不怕死。”
當華北正面戰場整師整團的國民黨軍隊潮水般潰退時,1937年11月上旬,毛澤東又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到敵人後方去!
1939年11月,八路軍設伏黃土嶺,一舉殲滅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以下900余人,讓這位所謂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到堡壘密集的敵後作戰,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軍史專家羅煥章説,僅1940年到1942年間,抗擊了侵華日軍三分之二以上、偽軍90%以上的共産黨武裝,就損失慘重。
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在歐洲全面展開。在世界各主要戰場,法西斯軍隊長驅直入,狼煙滾滾,如入無人之境。
而在中國華北,八路軍以100多個團20萬精兵,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百團大戰,共殲滅日偽軍近4萬人,人心大振。
1942年5月25日,日軍重兵包圍了位於山西遼縣的八路軍總部,副參謀長左權以身殉國,年僅37歲。這位長征路上的紅一軍團參謀長,是抗戰期間八路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多年來,左權將軍唯一的女兒左太北,每每讀起父親生前留下的家信,都忍不住熱淚盈眶,“父親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從中國趕出去……”
挺身擔大義,砥柱傲中流。
在這場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抵禦侵略的戰爭中,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以傷亡60余萬人的代價,共殲滅日偽軍171.4萬人,建立了遍及19個省區的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的人民軍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