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巨獸”拒敵千里之外

1981年,一部反映二戰時期水下作戰題材的電影《從海底出擊》,向人們呈現了潛艇水下作戰驚心動魄的場面:隱匿于深海大洋中的潛艇,憑藉著敵明我暗的優勢,以聲吶為探測手段、魚雷為武器,向編隊發起隱蔽攻勢,取得驚人戰績。

二戰後,隨著核潛艇的出現和對潛通信技術的進步,攻擊型核潛艇加入航母編隊序列,並作為編隊反潛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潛艇部署于遠離編隊的前方,與眾多夥伴們一起,合力構築水下“銅墻鐵壁”。他們或蟄伏待機,靜如止水,或隨機遊弋,隱蔽潛航,為編隊掃平前路障礙,力求“決勝千里”。

然而,一旦被聲吶捕獲,潛艇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有效擺脫。各國都注重通過減震降噪、敷設隱“聲”材料等措施,大幅提高潛艇隱蔽性。有的核潛艇噪聲已接近一定海況條件下的海洋環境噪聲。

此外,充分運用海洋水文條件特點,加強隱蔽,並力求先敵發現、主動應對,已成為潛艇指揮員們的必修課。將潛艇藏匿于不同聲層,或置於有力探測陣位,利用表面聲道、匯聚區、中尺度等特殊物理現象,都是潛艇作戰的重要戰術。

通常,美軍為其航母編隊配備1~2艘攻擊型核潛艇,實施遠端反潛警戒,與航空反潛兵力、水面艦艇共同構成外、中、內三層反潛警戒,或作為編隊重要突擊力量,擔負突襲敵海上、陸地重要戰略目標和設施任務。伊拉克戰爭中,首突伊本土的“戰斧”巡航導彈,就來自於美國在地中海海域遊弋的攻擊型核潛艇。

隨著水下通信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破解,可以預見,在潛艇、無人潛航器、海底監視系統等武器裝備的共同演繹下,水下戰場將會愈加精彩,潛艇在編隊中的作戰使命也將不斷得到拓展。尹曉東 王長勤 梁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