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集聚科技能量、彰顯大國地位的戰略性武器,航母編隊以其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機動靈活的特性,日益活躍于遠海大洋,成為遏制危機發展、制止戰爭爆發、控制戰爭升級的戰略重器。
然而,一艘航母戰力再強,也不能包打天下,還需以之為核心,將一定數量的空中、水面、水下作戰單元組成戰鬥團隊,集防空、反潛、電子戰等十八般兵器之大成,方可有效完成使命。那麼,典型的航母編隊都有哪些成員?各自發揮什麼作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就為您細細道來——
圖為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在遠海大洋乘風破浪。張凱 攝
“浮動機場”馳騁深海大洋
1909年,法國發明家克雷曼·阿德在他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中,第一次向世界勾勒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幻圖景,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概念與構想,由此開啟了人類探索航母之路。
航母最初被英國設計用於搭載防空作戰飛機,打擊德偵察飛艇部隊。作為平臺與負載的結合體,其在噸位、續航力、容量等方面均有其他艦艇無可比擬的優勢,既可進行飛機起降,又能運載一定數量的飛機、燃料、彈藥。
資訊化元素的注入,使得航母經歷了鳳凰涅槃式的重生,不斷吐故納新、活力四射。通過一體化的指揮資訊系統,航母將空中、水面、水下各作戰單元高度整合,將偵察預警、指揮控制、資訊傳輸等各作戰要素高效聚合,構築起以航母為核心、攻防兼備、要素齊全的作戰體系。
航母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海上飛機的作戰縱深,改寫了海上作戰的遊戲規則,受到世界各海軍強國的普遍重視。其不僅擁有強大的實戰能力,還常常被作為宣示力量、遏制戰爭的有效威懾手段,頻頻遊弋於世界各大軍事熱點地區。
動力和起降,是影響航母整體結構和功能形態的重要因素。
美國航母採用持久的核動力,這既有利於減少自身補給依賴,又能夠節省大量空間和載重噸位,便於裝載彈射裝置等更多裝備和人員。
蘇聯的核動力航母夢,隨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拆解最終破碎。由航母改建的“烏拉爾”號電子偵察船,反而憑藉其強勁的核動力,遊弋於世界各地,向對手施放“電磁煙幕”,致敵“迷茫”,不過,最終也因事故頻發而退役。
我國的遼寧艦,採用與俄“庫茲涅佐夫”航母類似的常規蒸汽動力,在拆除原有反艦彈發射裝置等設備後,攜載戰機數量有所增加,滑躍性能亦有提高。剛剛下水的我國第二艘航母,整體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