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實時熱點

民藏雜談 | 韓書茂:供春紫砂壺鑒藏舉粹

發佈時間:2024-02-18 12:00:00 | 來源:中國網 · 中國民藏 | 作者:韓書茂 | 責任編輯:楊俊康

【編者按】

我們相信,每一個收藏故事,每一個文化思考,都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精神。我們致力於尋找、保護並傳承這些豐富的文化記憶,讓每一個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聽見,讓每一份珍貴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劃方向上,我們注重獨特性、知識性和趣味性,邀請民間收藏家分享思想,向歷史大膽發問。在《民藏雜談》欄目,我們希望讀者能找到歷史的線索,文化的密碼,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與中國網中國民藏頻道立場無關。


供春紫砂壺鑒藏舉粹

韓書茂

2020年9月我們在《文物鑒定與鑒賞》第18期刊文《探幽發微金沙寺》,從翔實的文獻資料、完整的實物連結、先進的檢測工具、科學的鑒定方法四大支撐出發,正面回答了金沙寺僧“人記其名,壺見真器”這一研究了400年的紫砂難題,第一次為人們揭開了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壺的神秘面紗。

順理成章,接下來,我們再從兩把現存供春龍帶壺、圓鼓壺入手,探討供春紫砂壺的師承、調砂、成型、刻款之工藝特徵和作品風格。

供春(1488一1566年)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間宜興人。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家僮。吳頤山讀書宜興金沙寺(今宜興湖滏鎮),供春”給使之暇”,發覺金沙寺僧制壺,便”竊倣老僧心匠,亦淘細土”,製成”栗色闇闇如古金鐵”的紫砂壺。供春壺現在存世罕見,見於著錄的有”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六瓣圓囊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且普通觀眾不能上手,無法讀知兩壺全貌。

(一)

供春龍帶壺(圖一),高10.8㎝,寬18.5㎝,泥料褐紫,摻以金砂顆粒。圓形鼓腹,平底,獨孔,扁流上彎如鴨咀,由口沿經肩、腹向下鋪飾龍帶,帶面凸起,棱線分明,立體感很強。內壁有”細麻布紋”(圖二),不同於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壺之”粗麻布紋”,為弘治至萬曆年間陰晾鋪墊工藝特徵。底以單刀法刻篆書款”供春”(圖三),結字勻整,刀法猛勁,線條委婉遒拔。60倍放大鏡下,見“風化”現象明顯。整器端莊大方,俊朗疏秀,撫之溫潤如玉。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一把時大彬制龍帶壺(圖四),形制與此壺相倣,其壺底刻有”大彬倣供春式”六字楷書款。可知供春確曾製作龍帶壺,且時大彬承其制式,並予以仿製。這兩把紫砂壺,我們可以互為參照,從中看出遞承關係。

(二)

供春圓鼓壺(圖五),高10㎝,寬16.6㎝,泥料栗褐,摻以黑色砂粒,腹部中鼓,上下收束。耳把,獨孔,短流,流根留兜,顯然從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壺流根起兜承襲而來。蓋上之鈕,以手捏圓條,兩端截去,彎作橋形粘在蓋上,簡樸實用,且輕盈靈秀。平底,以單方法刻”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八字楷書款(圖六),結字修短參差,運刀舒展,尤以”春”字撇捺兩畫,開闔自如,刀中見筆,富於魏碑意味,表現了供春紫砂壺濃郁的文人氣息。60倍放大鏡下,見”風化”現象明顯。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供春”六瓣圓囊壺”,底刻”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楷書款,與此壺為同年所制,是為1513年,時26歲作。(參見韓其樓巜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17圖2)。

明 •萬曆•周容在《宜興瓷壺記》中記載:”余寓陽羨,主人致工於園見。且悉工曰,僧初創,供春得華于土。……是日,主人出時壺二,一提梁卣,二漢觶。”明•萬曆•周高起則在《陽羨茗壺係》中記載:”予于吳問卿家見時大彬所倣,則刻供春二字。”由此兩段記載,我們可以讀取以下資訊:1、供春從金沙寺僧學得壺藝。2、時大彬倣有供春壺式多種。

供春雖不為紫砂壺開山鼻祖,但是他在紫砂藝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淮南市委黨校中文副教授)

image.png

圖一

image.png

圖二

image.png

圖三

image.png

圖四

image.png

圖五

image.png

圖六


編輯:楊俊康

統籌:莊洪海

校對:劉全海

審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