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實時熱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23年新徵集文物史料1103件(套)

發佈時間:2023-12-13 10:26:41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王姝姝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央廣網南京12月8日消息(記者王姝姝)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2023年新徵文物史料新聞發佈會。

現場包括日本上海派遣軍報道部、華中方面軍特務部木村中佐的《從軍日誌》,侵華日軍《野炮兵第十二聯隊本部戰鬥詳報》(部分)等在內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紀念館。

發佈會現場(央廣網記者王姝姝攝)

其中,《從軍日誌》記錄時間始於1937年8月16日,結束于1937年12月31日。該日誌雖然基本沒有前線作戰的記錄,但記錄了上海派遣軍報道部、華中方面軍特務部開展情報收集及“宣傳”等方面的情況。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認為,這本《從軍日誌》與日軍官兵的個人日記不同,是執筆人的職務行為,客觀記錄了所屬部隊的主要活動,屬於軍方文件。通過研究,能夠考證出日誌記錄者木村中佐的身份和履歷。這些內容進一步印證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兩份美國報紙報道日軍“百人斬”暴行。其中,《芝加哥每日論壇》報道中説:“根據《東京日日新聞》今天的報道,兩名日本中尉比賽看誰能先殺死100名中國士兵,結果都殺了超過100人,雙方打平殺了106人,他們又同意重新比賽殺到150人為止,12月6日是89比78,12月1日是56比26。”殺戮比賽讓人觸目驚心。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表示,這些報紙報道了日軍侵華期間美國各媒體關於日軍在南京等地的暴行,以及西方世界的反應,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陳價值。

重要文物史料(央廣網記者王姝姝攝)

日軍憲兵文件印證“慰安婦”制度發端。與文件一起發佈的還有首次發現的8枚銅質號牌,這些號牌上都標有數字。根據日軍“慰安婦”制度管理體系初步判斷,這些號牌上的數字應該是“從業婦”號碼牌,每一個數字對應著一個“從業婦”。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孟國祥認為,無論是從組織形式還是管理方式來看,該批藏品中體現出的歷史資訊都可以稱為日軍“慰安婦”制度的雛形。因此,該批文物和史料對於研究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發端及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保衛戰時任教導總隊工兵營長的鈕先銘之子鈕則堅將父親生前撰寫的回憶錄捐贈給紀念館,現場一度哽咽。鈕先銘于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率部守衛光華門。1937年12月12日,他未及撤離南京,先後避難於上元門外的永清寺與城內的雞鳴寺。他親歷了日軍南京大屠殺,還被日軍抓為伕役,參加大屠殺遇難者屍體的清理工作。鈕則堅説:“父親對南京大屠殺有刻骨銘心的記憶。1971年,他把在南京淪陷時期潛居8個月的經歷寫成回憶錄。”

發佈會現場(央廣網記者王姝姝攝)

紀念館建館38年來,始終重視文物史料的徵集工作,藏品總量達19.3萬件(套)。近年來,紀念館加大文物史料徵集力度,每年都有新的物證發現。截至目前,紀念館2023年新徵集文物史料1103件(套)。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館館長周峰説:“紀念館深入挖掘藏品史料的史觀意義和史實內涵,著力提升南京大屠殺檔案作為世界記憶名錄的國際傳播力,在進一步收藏更多典型文物史料、加強規範化管理和科技保護的同時,強化文物史料的活化利用工作。”

下一步,紀念館將繼續廣泛發動海內外友人,積極搜尋線索,努力徵集入藏;同時,加強藏品蘊含的史觀傳播,加大藏品數字化採集,開發更多的藏品利用産品,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歷史教育與知識服務,推動文物史料“活起來”;將藏品作為交流載體,用藏品講述正確的歷史觀,進一步加強文物史料的專門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並通過展覽等多種形式,讓文物藏品走出庫房,走向公眾。


編輯:楊俊康

統籌:莊洪海

校對:劉全海

審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