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産業

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

發佈時間:2023-06-07 13:30:13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原標題: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水準持續提升,利用途徑不斷拓展,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制度更加健全。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頒布實施。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並不斷完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全國31個省(區、市)出臺非遺保護條例,一些市、縣出臺地方性法規,非遺保護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準持續提升。

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截至目前,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批1557項;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批3068名。全國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資金105.12億元,安排18.45億元用於實施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持續深化。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對2021年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舉辦各類研培班1200余期,培訓超過4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總覆蓋人數超10萬人次。積極推動非遺學科專業建設,11所高校設立非遺本科專業,12所院校試點非遺方向人才培養工作。

非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明顯提高。各地積極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覆蓋450余個脫貧縣和8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舉辦“非遺購物節”,打通從生産到銷售的“最後一公里”,2022年活動覆蓋334個脫貧縣的1480余家非遺店舖,銷售額超16億元。成立黃河流域、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協同機制,黃河流域、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系統性推動。

非遺保護社會氛圍日漸濃厚。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開展全國範圍內非遺展示活動,定期舉辦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中國原生民歌節、全國非遺曲藝周。另外,雲遊非遺·影像展、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茶和天下共用非遺”等活動已形成品牌,各地區域性、專題性活動持續開展,參與體驗非遺、感知傳統文化魅力成為新的生活時尚。

當前,需要把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著眼非遺在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對非遺保護的各個領域進行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進而構建起非遺保護新格局。

紮實做好非遺的系統性保護,夯實非遺保護工作基礎。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做好搶救性、整體性、生産性、生活性保護。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制度,加強非遺保護管理工作平臺建設,提高項目保護與管理水準。紮實做好傳承人培養工作,建立體系完備、梯次合理的非遺傳承人隊伍,確保一代代接下來、傳下去。完善非遺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理論研究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傳播推廣體系、傳承體驗設施體系、數字化保護體系和工作隊伍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以非遺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構建非遺保護工作大格局,形成非遺系統性保護合力。我國非遺保護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工作格局。繼續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從建章立制、制定規劃、設立機構、提供經費、組織協調、表彰獎勵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非遺保護中心、非遺館的作用和力量,全面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充分認識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注重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優勢,把支援非遺保護工作的社會力量納入非遺保護工作體系、推動建立工作機制,使其成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堅實力量;充分發揮承擔研培任務的院校作用,推動非遺保護人才培養,提升非遺傳承人技能水準;建設專家諮詢機制,加強非遺學科和專業建設,夯實非遺理論研究基礎,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重要決策諮詢和智力支援;支援媒體廣泛開展傳播宣傳活動,構建矩陣化的非遺傳播體系,把官方媒體和新媒體有機利用起來,不斷提升非遺社會影響力、美譽度。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應深入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認定新一批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探索創建傳統工藝高品質傳承發展示範區,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中藥炮製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持續推進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支援各地依託非遺資源建設非遺工坊、開展技能培訓,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動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非遺保護傳承,繼續做好黃河、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加強專題研究,舉辦品牌活動,充分發揮非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著眼文旅融合,深入推進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是順應文旅融合趨勢、促進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應進一步拓展融合範圍,推動更多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紅色旅遊景區景點等。進一步挖掘融合深度,遴選保護傳承效果好、市場前景廣闊、群眾廣泛認可且適宜發展旅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自下而上建立推薦目錄並向社會公佈,為非遺傳承人群和旅遊經營主體加強聯絡對接、合作優質項目做好服務。進一步強化融合保障,加強工作統籌,處理好非遺保護與資源開發、市場管理、産業發展等的關係,建立健全務實高效的工作機制。爭取多方支援,用好各類政策資源和資金渠道。強化人才支撐,建設一支懂融合、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斷提升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品質與水準。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王晨陽)